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浙江永康市大陈村的逆袭记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朱海洋
  • 2023-08-03 13:43:29

地处浙江永康市的历山风景旖旎,山脚下有个村庄名叫大陈村,青山环绕,绿树掩映。走近村口,便是400多岁高龄的陈氏古祠和荆川古桥映入眼帘,比它们更年长的古樟树枝繁叶茂,挺立荆川溪畔。古村落有新姿态,置身其中,你会发现别有洞天,外头历史感、里面现代感。如今,特色民宿、咖啡店、书吧、印染坊……是这些老房子的新身份。

过去的大陈村可不是这番景象。因为地处偏僻,老百姓只能靠刨地为生,以种植葡萄和毛芋等农产品为主,效益比种稻子好些,可由于销路有限,好货难卖高价,还不免陷入滞销困境。老百姓收入不高,村集体经济更是穷得叮当响,2005年时,只有区区6万元。

“逆袭”缘于“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让大陈村开始从历史中“掘金”。当时,浙江已有不少地方开始发展特色民宿,村“两委”干部讨论,能不能也以此为鉴。可说实话,村里的老房子虽多,却大多是空心房、危旧房,还有废弃的猪舍牛舍,既无多少文物价值,也非名人故居。还没开干,冷水一盆盆浇来:开了民宿,谁来住呦!

老百姓没信心,村里的党员干部先带头。2015年,首批7家民宿开门迎客。在建设初期,大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建伟就有着自己的思考,发展旅游业,并非简单把城市业态照搬照抄,而是得彰显独特的个性之美。因此他倡导,先从“把村子扫干净”入手,不搞大拆大建,转而微改造、精提升,依托原有的风貌特色做文章。

这样的理念引来了同道中人。2016年,永康市第一家主题精品民宿大陈“铜院里”横空出世,其前身原是三幢荒废多年的土坯房和猪圈,摇身一变,成了以“铜”元素为主题的生活空间,充满创意色彩。光听咖啡吧取名“悟能吧”,“五金”雅集展厅冠以“悟净坊”,诙谐幽默,又让人一眼动晓其“前身”。

真正让大陈村一炮走红的,其实不止民宿,而是缘于一个厕所,陈建伟称之为“第5空间”。前四个空间依次为: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和虚拟空间,这里则作为公共空间。缘何走红?只见其外观古色古香,一幢青砖小楼,院内水潭清澈,还有锦鲤畅游,厅中悬挂中式宫灯,置以老式桌椅,谁能想到是厕所!

可它又不只是厕所。竟然能购物,五金工艺品、书籍、染布、手工包等琳琅满目,还能上网、休闲、阅读和休憩,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可又毫无违和感。别的地方,公厕养护需要钱,这里“以商养厕”,不仅不花钱,还能月入几千,成了个“旅游景点”。

有了人气后,再来鼓励老百姓参与创业创富,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村里因势利导,为了让风貌更协调,也避免同质竞争,先统一从老百姓手里租来农房,再招揽有实力、懂经营的投资商进行修缮和经营,先后打造出“创匠工坊”“舜耕巷”休闲娱乐、“临水街”等16种业态。

老百姓干啥?配套餐饮和住宿,还提供农特产品。目前,全村已有近80户村民当起了民宿老板,100多处闲置资源得以盘活。当地还组建起“悠游大陈”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以工坊经济“水涨”带动农民收入“船高”。去年,大陈村年旅游人次近50万,全村80%农户从事民宿旅游及相关产业,拥有民宿43家,各种业态经营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200万元以上。

同时,一村富不算富,本身从发展旅游而言,单村资源也有限,因此通过党建联建机制,周边荆州、塘头、石雅等村资源也已纳入其中,并整合附近盘龙谷、虎踞峡等景区优势,变“单兵推进”为“组团作战”,带动周边农村集体经济村均增收10多万元,逐步形成互利互惠、共治共享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