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22点10分,永定河洪水水头到达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邵七堤村。风中的垂柳丝飘得僵直,雨中的小村升腾白烟。雨水砸向地面的隆隆声中,寇之明再次无眠。
邵七堤村是永定河进入天津后流经的第一个村庄。寇之明就是邵七堤村的“一肩挑”。
随着台风“杜苏芮”登陆北上,天津市武清区自7月29日起持续受降雨影响,各部门、单位全面进入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工作状态,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
依河而建的邵七堤村,常住居民626人,距离永定河只有两百余米。邵七堤村地势低洼,每年汛期,寇之明都吃住在村委会,方便随时查看水情,及时安排排水、挡水或处理其他突发事件,保证村民和庄稼的安全。作为有着多年防汛经验的老书记,寇之明深知此次防汛工作的重要性。“村北就是永定河,心里绷着一根弦,一刻松不得。”他把防汛工作排满,要用村“两委”的双腿“跑赢”洪灾。
7月31日下午,随着红色预警的启动,作为永定河泛区内的村庄,邵七堤村所有村民必须在最快时间内应撤尽撤。虽然在此前已经多次向村民进行宣传,并告知有可能进行转移。但当通知下达的那一刻,还是有很多村民并不理解,坚决不愿意离开家里。村民不相信洪水、怕丢失财物,更担心自家鸡、鸭、猪、羊等畜禽没人喂。
三天三夜没合眼,防汛多年的寇之明,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全村人员转移。“走得太急,没拿换洗衣物。”“药落家里了,一顿不吃不行啊。”“羊饿着,带一车草来。”转移全体村民247户、626人,好不容易把人都劝走了,8月1日清早,有的村民又想回来。“能说服群众的,只有真心和行动。”寇之明白天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防汛,凌晨到村东看构建中的挡水围埝,白天再带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
腿一停,眼皮就要合;电话一响,人又起身。“帮人把车开进来,草喂了羊,再给人开回去。”“给人买药去,近处找不着,远处跑跑,车费我垫。”……他一遍遍接电话,一遍遍拨电话,办公室的门帘撩开了放下,放下了又掀起,村干部和镇上的“帮手”出出进进。寇之明理解村民,“谁没有家,谁不惦着家,养的、种的、买的、盖的,谁能全放下。可洪水来,命最重要。”
生命安全要保障,做工作不能失温情,“一肩挑”挑得起防汛重担,装得下牢骚不解,解得开千头万绪。揉一揉眼睛,腿不能停,喊哑嗓子照样叮嘱。眼见着“跑腿书记”连轴转,身边人抱成了团,村干部、志愿者、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们,黑夜连着白天,一位位冲锋在前。“他是我们村的带头人,什么事都抢在前头,什么事也放不下,什么事都带头干。”邵七堤村党支部副书记任帅记得,7月31日凌晨,刚从镇里回来的寇之明喊上自己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去村东,“看挡水围埝位置,看田里是否影响后期耕种。”外面黑漆漆,哗哗下着雨,手电照不清,走一圈,回村委会看图,标注好位置,回地里,再走一圈……位置标清了,天亮了。村里会计王曰凯也回忆起来,转移村民那天,寇之明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敲门,一共敲了六轮,还怕有没走的。“这几天暴雨持续在下,寇书记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连续干了好几天没合眼,真怕他受不住。”王曰凯忍不住心疼起来。
8月1日下午,雨瓢泼而下,此时的邵七堤村里,已经没有一户居民在家了。但寇之明不放心,从村北巡堤完,又带着人在村里再次挨家挨户敲门,确认无人逗留。一直到晚上区防指要求所有人员全部撤离,才肯离开。撤离后,寇之明也没放松警惕。“距离我们村不远,就是河北廊坊的地界儿。我们村大堤虽然封了,但是连着隔壁廊坊的村,还有一条路,我怕有村民偷偷返回,心里不踏实啊。”寇之明一直在堤外转悠,一直盯到了早上四点,才稍微眯了一会儿,五点多,就又被村民的电话叫醒。这,已经是他坚守的第四个晚上。
8月2日上午,寇之明刚巡堤回来。采访中,一直有村民的电话不间断地打来,还有村民找到他,说想回家,都被他一一劝返。期间,寇之明的妻子来了电话,还没说上两句,他就匆忙挂了电话。“太忙,没时间给家里打电话,都是她给我打,打来了也总是被我挂掉。”话音刚落,这个干练的老书记流了泪。担当、奉献、无怨无悔,在天津抗洪抢险的战场上,寇之明和众多乡村基层干部一样奋力坚守。
8月2日,是他连轴转的第五天了。
作者:赵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