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成都社科界召开理论研讨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婉茹
  • 作者:李传君 马力贤
  • 2023-08-13 17:49:52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成都市社科联(院)联合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组织召开成都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理论研讨会,中共成都市委党校、西南交通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江产业园区规划研究院、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多名专家参与会议。会议由成都市社科联(院)副主席、副院长李好致辞,成都市社科联(院)副主席、副院长熊平主持。与会专家发挥各自专长,围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现代化产业体系、生态环境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讨。

李好在致辞中指出,将习近平总书记来川察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四川及成都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需要全市哲学社科工作者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成都市社科联将汇聚全市社科力量,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来川察重要指示精神的研究阐释,以发表系列理论文章、推出决策咨询成果、组织重大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基层宣讲等形式,助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贡献社科力量。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教授认为岷江成就了成都城市的繁华,是成都城市的灵魂,我们要深耕岷江城市文明研究,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一是搭建岷江城市文明研究平台,打造成都城市文化标识的岷江文化研究金名片。二是遵循“平台共筑、团队共建、信息共享、品牌共创和发展共赢”的原则,以创新型学术高地实现跨学科、跨行业、跨流域的联动。三是以学术为本,强化研究,立足大众,实现文化成果的创新转化。

西南交通大学陈光教授认为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需要从以下几点发力。一是更加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用好中央在川科技资源,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发挥四川人才汇聚、技术密集优势,建立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政策体系、工作机制,持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应用。三是继续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才激励和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努力培养在基础研究具备原创性科研能力的人才和团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研究员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进考古事业发展,聚焦史前聚落考古、古蜀文明考古、城市考古、石窟寺考古等重点学术领域,深入组织实施一系列重点攻关课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要学术工程,不断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持续探索多种形式的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途径,将成都考古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历史文明与现代价值交相辉映的文化综合示范区。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常晓鸣教授指出落实“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精准发力”重大部署,一是在产业内容上,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是在产业组织上,要坚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大方向,积极推动数字化技术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三是在实践工作中,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长江产业园区规划研究院院长何东指出要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必须依靠当地科技资源实现当地成果的转化。一是需要构建创新容错型文化和政策体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发展新经济的全社会共识。二是遵循技术采纳生命周期,将培育重心转向科技初创型企业。三是以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博士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牵头人”。

四川省委党校张立哲教授指出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一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古蜀文明的内涵和价值,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传承。二是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不断推出具有“川派”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产品和项目。三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各地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共赢。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刘新民副所长提出要深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扩大覆盖范围、拓宽参与主体,构建全局推进与社会协同兼顾的新模式。二是强化系统治理、提升环境绩效,构建“三水统筹”与多维激励融合的新机制。三是创新补偿方式、拓展应用边界,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耦合的新范式。

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会长杨继瑞教授指出种业是现代化农业的“芯片”,是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典范区,既要在实施“天府好田”工程上走在前列,建设好超大城市农产品“保供基地”,更要在种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育好种”“种好粮”上作出示范和标杆,以建设“天府良种”示范区提升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典范区和成都标杆的含金量。


最后,成都市社科联(院)副主席、副院长熊平提出此次研讨会让社科界的各位同仁深受启发,下一步要不断提升新思想在成都的实践研究。一是要以学习宣传贯彻新思想为主线,高质量建设理论高地,形成一批高水平理论成果。二是要以服务市委中心工作为重点,高质量建设城市新型智库,增强各类新型智库服务决策能力和水平。三是要以打造社科对外宣传矩阵为突破,高质量提升学术传播能力,整体提升成都社科知名度。

作者:马力贤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