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那时,这里的河道旁是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几十米外闻到的是让人窒息的恶臭味;房前屋后到处是废旧塑料遮盖的柴草垛;乡间土路低洼不平,人们往来经过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3年后的如今,河道变宽了,堤坝整齐了,鸟雀欢快地在芦苇荡中飞来飞去;家家院落整齐干净,菜地果园瓜果飘香;柏油巷道干净整洁,鲜花绿树满庭芬芳。
“咱们可不能拖了全镇的后腿,一定得为民生加码,为群众的幸福加速,这事怠慢不得”,说起来之不易的环境巨变,板城镇东杖子村支部书记张德勇得意地说。
“吃完晚饭就想来河边溜达一圈,真是舒心啊”!走在河边的步行道上,东杖子村张树全脚步那叫一个轻盈。
这些人们眼里看到、嘴里夸赞的变化,不仅是东杖子村,同时也是2020年以来,板城镇全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生动缩影。
用“小切口”撬动“大整治”
人居环境整治,既要“塑形”,更要“塑魂”。该镇成立治理领导小组,强化责任担当,全员上阵,人人参与,充分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包片管理、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的工作模式,确保安排部署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环境整治到位。
宣传发动不松懈,营造浓厚氛围。建立奖励机制,实现村民从被监督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让榜样的力量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抓手,引导群众成为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守护者”。
“包联制度”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的闭环管理。该镇形成了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村,村干部包自然村,党员、村民代表长包户的大包联体系,确保环境有人管,落实有人抓。目前,全镇共形成了17个包联网格,直接参与包联人员854人。
补齐短板弱项齐发力。结合省、市、县村庄清洁活动,组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针对卫生死角进行全覆盖清理,打通环境卫生的末梢神经;对公路沿线的枯枝烂叶、杂草杂物进行全面清理,坚持一对一动员,发动群众主动对房前屋后环境主动清理,进一步打造清洁美观、舒适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三年来,全镇共组织15000人次进行卫生整治行动,出动车辆1800余台次。
强化督导,年度考核。成立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半月督导”监督检查机制,新确定的治理点位挂图作战,倒排日期;对出现反弹的部位逐项建立台账,限期整改,实行对账销号。年度内组织2次外出观摩活动,2次镇内观摩,纵向找不足,横向找差距,并将观摩结果列入年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整体推进。
用“小温暖”感动“大难题”
今年7月17日下午,随着吊车将一栋锈迹斑斑的彩钢房缓缓吊起,这个存在了10年之久的脏乱点位终于画上句号,也标志着板城镇的清拆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彩钢房原本是板城镇岔沟村李海军的商店,由于年久失修,外部已经破烂不堪,加之李海军长期生活在这里,导致周围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为改善人居环境,镇、村干部多次与李海军沟通,希望他异地经营,但均被拒绝。
今年年初,李海军被诊断出恶性肿瘤,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得知消息后镇村及时为他办理了农村低保,将其纳入防贫监测,同时积极协调教育部门,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正因为这一点小小的温暖,一点小小的感动,李海军主动找到板城镇党委书记许雪峰:“在我最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了我,我要是再给出难题,我就不是个东西了”,说完,李海军的眼睛湿润了。
改变一个人很难,改变群众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更难。挪动群众的一处柴草垛,板城镇村的干部可能要跑十多次才能做通工作;拆除一处残垣断壁,涉及群众利益,可能要做成倍次数的思想工作;要求群众清扫房前屋后,可能会遭到无数个白眼。这一项项琐碎的清拆工作背后,是板城镇各级干部、职工无数个温暖的故事。截至目前,全镇共拆除残垣断壁、违规建筑590处,清理柴草堆3707处,清理垃圾9000余立方米。
用“小景观”拨动“大整治”
板城镇以打造“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干净”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在扮靓“面子”的同时,注重改善“里子”,不断提升村庄的“外在美”,全年营造村庄的“氛围美”,精心雕琢村庄的“细节美”,凸显乡村振兴底色。
因地制宜,修建休闲广场。板城镇下辖17个行政村,均在自然村的中心地带,利用闲置空地、废旧鱼塘、破旧学校修建了休闲娱乐广场,呈现了功能齐全、配套设施齐全、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茶余饭后生活。
统筹规划,修建小菜园,小果园。充分利用群众的房前屋后空地,进行整体布局规划,修建长城矮墙,并积极引导群众栽种蔬菜、果树,进而实现整齐划一,群众广泛参与,乐在其中。经统计,板城镇在小菜园修建上,累计投入资金达350万元,修建长城矮墙31000千米,修建小菜园、小果园401个。
精雕细琢,提升公路沿线。板城镇处于全县中心地带,公路纵横贯穿40公里。在公路沿线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投入资金150万元,打造节点8处,栽种花草、树木40余万株。目前,公路沿线花团锦簇,树木成荫,正在经历精彩“蝶变”。
作者:李晓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维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