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秋高气爽。辽宁省灯塔市西马峰镇省农科院所属淡水院试验基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徐东坡主任带队的圭亚那和纳米比亚两国水产培训班学员一行50余人到访试验基地。
根据商务部培训中心来华培训项目安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承担“圭亚那水产(网箱)养殖技术培训班”和“纳米比亚渔业生物研究培训班”的实施任务,共有来自圭亚那的 24 名学员及纳米比亚的 19 名学员参加。两期培训班旨在向“一带一路”国家介绍我国水产养殖及渔业产业发展经验,探讨农渔业领域的双边交流合作潜力及途径。
在基地中控室,两国的学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试验基地“智慧渔业”系统,仔细询问了系统的工作原理、采购成本、数据采集与存储、功能扩展、日常维护、运营成本等情况,对这种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渔场环境、池塘水温、溶氧及实现增氧机自动化控制的装置惊叹不已;当得知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掌握场区环境和操控增氧机时,不断地竖起大拇指,惊叹中国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高度融合发展。
池塘护坡是什么工艺?增氧机与涌浪机有什么区别?池塘养殖的收益怎样?鱼会不会吃掉池塘“鱼稻共生系统”里的水稻?池塘如何清淤砂塘和投放鱼苗……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学员们纷纷举手发问,基地管理人员在池塘边上一一作答,并向学员们重点介绍了基地的功能分区、池塘数量及用途、养殖种类、设施装备、在研项目进展等情况。
淡水院在传统水产养殖业基础上,将水产养殖技术需求(水质参数监测、增氧机控制)与互联网平台(服务器)、通讯技术(4G或5G)及传感器技术(溶氧探头、pH探头、温度探头等,视频监控)深度融合,实现池塘水质在线监测、场区视频监控、增氧机智能控制或远程控制,即实现了养殖设施的可视、可管和可控的智能化管理,这就是基于物联网技术“智慧渔业”管理系统。可以达到降低劳动力使用、节约用电成本、节省鱼药使用的效果,是水产养殖业“节能降耗”的最佳搭档。
目前除了服务淡水院试验基地外,该平台还吸引了沈阳、大连 、丹东、铁岭、鞍山等地20余家企业(养殖户)入网,成为了全省成立最早、用户最多、功能最全的公益性服务平台,每年接访培训养殖户200人次,发放培训手册300余册,在全省淡水渔业“数字赋能”领域的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辽期间,学员们在淡水院科研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其服务合作的企业——灯塔市忠信淡水渔业有限公司、东港市长山镇渔业良种场有限公司等,详细了解了企业养殖品种、技术创新、经营效益等情况。
2019年-2023年,淡水院为忠信渔业引进“松浦镜鲤、抗病镜鲤、德国镜鲤”等淡水优质新品种12个,实施淡水鱼新品种生态混养技术、病害生态防控等新技术4项。示范池塘养殖面积4660亩,辐射面积1.82万亩,新增产量109.71万公斤,新增效益821.66万元,亩产量和亩效益均提高10%以上。
自2019年以来,淡水院助力东港市长山镇渔业良种场有限公司企业开展刀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2020年,基于野生亲本实现了刀鲚苗种规模化繁育,当年繁育出水花苗种16万尾、秋片苗种8万尾;2021年,协助企业改进了刀鲚苗种培育技术,并进行刀鲚苗种越冬试验;2022年,助力企业繁育刀鲚夏花苗种30万尾,并在大洋河和鸭绿江增殖放流近15万尾,获得收益110余万元,这也是辽宁首次实现刀鲚人工增殖放流,在珍稀濒危鱼类资源养护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同年,淡水院与企业联合攻克了刀鲚苗种越冬技术,构建了暖棚车间与盐水土塘两种越冬模式。
辽宁省农科院所属淡水院副院长杨培民介绍,近年来淡水院服务国家战略和助力区域产业发展,发力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发、示范引领及成果推广,收集保存特色淡水鱼和大宗淡水鱼种质资源30余个,突破刀鲚、雅罗鱼、小龙虾等繁育技术5项,示范新品种9个、新技术3项、新模式7项,服务扶持龙头企业10余家,有效发挥了省级科研院所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通过本次考察活动,淡水院向两国学员展示了辽宁省淡水养殖领域新技术、新模式及新品种的应用示范情况,同时掌握了两国水产种质资源分布和技术需求情况,促进了国家间技术交流的同时,也为将来国家间渔业领域合作打下了基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