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吨万寿菊花渣子,能产出槲皮万寿菊素2800吨。而剩余的菊花渣饲料,也因为含有槲皮万寿菊素使得每吨售价由原来的300元上升到800元。这样,万寿菊花渣的增值效益就达到每吨2000元以上,不值钱的废弃物变成了新产品的原材料。这不仅延长了万寿菊花的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而且也为全社会绿色养殖开辟了一条新路。”新疆晨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文杰说,公司科研人员经过四年的研发,从万寿菊花渣里提取出了槲皮万寿菊素,作为一种高档饲料添加剂,去年拿到了农业农村部新饲料添加剂证书和批号。产品一经问世,受到追求生态养殖质量企业的欢迎,市场售价每吨高达4万元。
图为晨光生物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科技创新实现万寿菊全产业链价值
万寿菊花是菊科类植物的一种,其叶黄素含量高达千分之二、是叶黄素生产最理想的原料。叶黄素是一种优良的着色剂和功能性营养强化剂,大量研究表明其在保护视觉、预防老年性黄斑退化综合征、白内障及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生理功效。
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该公司实现了“万寿菊一身是宝”全产业链价值。万寿菊除了种植在房前屋后装饰,菊花一年最多收获12茬。采摘后进入工厂,先在发酵池里发酵,再进入车间压榨、烘干水分压成颗粒,经过提取技术制成叶黄素浸膏。叶黄素浸膏一部分被高度提纯作为保健品,剩余的大部分作为饲料添加剂直接销售。
由于万寿菊花经济价值显著,亩收益远超小麦、玉米、棉花和一般性经济作物,目前新疆南疆莎车、和田地区万寿菊花种植面积现已达到20多万亩,也是全球最大的万寿菊种植基地。
图为新疆莎车县万寿菊种植大田,农民在采收万寿菊花。
种植万寿菊推动南疆农民脱贫致富
晨光生物以稳定的保护价收购这些万寿菊花,使南疆地区贫困户通过种植万寿菊花实现了脱贫致富。英吾斯塘乡位于新疆莎车县东南方向12公里处,全乡有脱贫户821户。2022年全乡人均纯收入12928.92元,2023年预计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4480.4元,增长1551.5元;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7061.06元,增长1896元。这全得益于种植万寿菊,收割后还能以稳定的保护价卖给公司。
“通过测算预计今年可实现种植户户均增收5000元。通过充分用好万寿菊采摘期的农闲季节,积极动员引导、鼓励全乡在辖区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为种植大户采花,每日可实现人均采花收入100元以上,初步估算在采花期可实现人均采花增收3000元以上,预计可带动全乡2638人一产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推进了产业带动联农惠农机制落实。”莎车县英吾斯塘乡党委书记朱玉宝告诉记者。
莎车县政协党组书记解正海说,莎车县农民以前主要种植小麦、棉花,但收益较低,自种植万寿菊之后,每种植一亩万寿菊,纯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莎车县自2012年开始推广成片种植万寿菊花,依托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带动,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莎车县晨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实现产供销全产业链发展,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实现了贫困户脱贫。截至目前,莎车县万寿菊的种植面积已达到20万亩。
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羌乡的道路两旁,记者见到了成片的万寿菊花。“这是已经采摘过两茬了,现在我们刚上了水。”阿羌乡党委书记张进喜告诉记者,阿羌乡位于昆仑山脚下,山路和梯田比较多,因此乡里经济发展主业是畜牧业,这里是著名和田羊的出产地。这几年大家发现种植万寿菊收益比较好,一是种植技术比较简单,二是花朵可以卖给公司,三是花杆子还可以作为饲料喂牛羊,因此也腾挪了一些土地出来种植万寿菊。“老百姓看到哪块经济效益好,自身也有发展的优势,他们自己就会选择。政府再根据这些方向进行指导和调整。”张进喜说。
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羌乡主干道公路两侧种植的万寿菊。
于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介绍,农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单靠农产品初加工很难带动农民致富。因此近几年,于田县在保证粮食安全基础上,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包括万寿菊种植、玫瑰花产业、葡萄、肉苁蓉等。据悉,于田县万寿菊种植面积已达到了3万多亩,明年还将增加1万亩。
图为新疆晨光于田公司收购现场。
晚上9点半的于田县,天还亮着。新疆晨光于田工厂的地磅秤附近,整齐地排着很多小三轮车和货车。有的是妈妈带着孩子,载着今天采摘的几口袋万寿菊花过来等着过磅;有的是种植面积多的几口人,用大车把万寿菊花集中起来送过去。斯也克乡麦克提村的麦麦提说,自己今天送来的花净重180公斤,挣了216元。据韩文杰介绍,今年万寿菊收购价是每公斤1.2元,充分保证了农户的利益。
晨光生物发展植物提取产业全产业链,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反向引导农业种植高价值品种,共同构建形成“育种、种植—成分提取、加工—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闭环,也体现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晨光生物2022年营收近63亿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主要产品持续发力,潜力品种市场份额继续提升,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近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4%。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