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古村落里的丰收中国丨过上“好日子”的朱村:赓续传统幸福浓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侯雅洁 于涵阳
  • 2023-09-22 16:30:12

迎着秋色,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县城向西南出发,沿着风光旖旎的分沂入沭水道,驱车半小时,便来到了曹庄镇朱村。

这里是“红色堡垒村”,革命基因代代相传;这里是“千年古村”,青砖黛瓦古香古韵。朱村地处华北,西倚岌山、东傍沭河,行走于此却宛如置身江南,古村落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红色文化交相融合,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幸福画卷。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老区人民。在朱村时,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十年来,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温暖在心,凝聚起朱村奋发前行的动力。

十年后,当丰收的色彩铺满朱村的大街小巷、沃野良田,“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已在这片沃土结出累累硕果。


挖掘红色文化,村子一年一个样

2013年11月25日下午,在“老支前”王克昌的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坐下来同王克昌一家人聊家常。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年逾九旬的王克昌依然历历在目,激动不已:“现在村里大变样,环境卫生好了,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真想请总书记再来看看。”

日月如梭,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漫步于朱村的明清民居间,仿佛跨越了时空:这里庭院多以砖木结构为主,飞檐斗拱,檐牙高啄,配以砖雕、木雕、石雕等工艺,处处流露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记者不禁要问,这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街、民居、牌坊为何保存得如此完好?

“古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我们加大了对古村落保护的投入,在当地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对部分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让古老的建筑群既能延续东方美感,也可展现文化新颜。”曹庄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保护好,更要发展好。对于朱村而言,峥嵘岁月留下的不仅是古民居,还有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近年来,朱村以古村落为核心,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走出了一条以文养旅,以旅促文的新路。

2020年,由临沭县委、县政府组织建设,中央美院风景设计研究院设计规划的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启动:投资5.2亿元,将朱村建设成鲁南苏北地区集红色研学、旅居度假、文娱休闲、餐饮住宿、拓展教育、活动策划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研学胜地。

“自打开始建设红色朱村文化旅游项目,村子一年一个样!”这些年来,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义务讲解员王经臣见证了村子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得到了修缮,还以老馆为核心修建了新馆,相继建成了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等5个馆,游客也多了起来,最多的一天接待了5波游客。”

走文旅融合的路子,村民的“口袋”富了起来。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介绍,自景区建成投入运营以来,90%以上的商铺经营者为朱村及周边村民,可为朱村提供保安、保洁、群众演员等岗位500余个,预计年可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增收3500元。

随着古村落的名声越发响亮,游客日益增多,临沭县在改善民生下功夫,朱村也从旧貌换了新颜。

2019年,新建朱村大桥、沭河东岸滨河大道、朱村沿河路,使原本偏居一隅的朱村与外界连接的道路变得四通八达。

2021年,对全村建筑立面、巷道、水电配套项目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行走在朱村,供销超市、标准化幼儿园、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文体广场等应有尽有,村民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所,古老的村落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造和美乡村,坐实幸福“里子”

50米运粮食、赶猪跑、拔河、摸石头过河……喧天锣鼓声、震耳呐喊声中,目前,临沭县首届农民运动会在朱村举行。在运动会现场,全县9个街镇的超600名运动员展现着农村体育的活力与生机。

这是一场属于农民自己的盛会。“心情很激动、也很紧张。”玉山镇代表队队员李佳庆表示,平时忙于农活,很少有机会参加趣味性体育活动,运动会不仅给农民搭建了展示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的舞台,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扮亮乡村“面子”,还要坐实幸福“里子”。随着时代变迁,丰收的内涵逐渐深厚起来,除了朝耕暮耘的田间农事,更多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对三农的关注。近年来,朱村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下功夫,让农民物质精神“双丰收”。

“走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在朱村,几乎人人会柳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在此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传统的篮子、筐子,到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现代家居装饰品,柳编“传承人”通过拓展设计理念、优化编织技术、精选原材料,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如今,柳编成了朱村的富民产业。“每个月的收入超3000元。”郑桂英在家门口一边用杞柳条编织小筐,一边和邻居话家常,“每天下午都会有柳编公司的业务人员来集中收货。此外,我们村成立了柳编合作社、打造起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柳编制品不愁销,日子也越过越好。”

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村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为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美朱村”微信小程序上线。“通过小程序,村民不仅可以查看村里工作动态,还能够通过报名参与移风易俗、垃圾分类回收等工作获取量化积分,凭积分就能在村里的好日子超市内兑换相应的日常生活物资。”曹庄镇党委宣传委员高赫说。

共建共治共享的“朱村模式”,让每个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展‘好日子善治’项目后,除了线上参与管理,村民茶余饭后还会聚集在村里的小广场上自发开会,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高赫介绍,村民议事会氛围很是融洽,有时一场村民议事会有上百人参加。

如今的朱村,路宽了、桥通了、岸绿了、水清了,村居环境整洁、产业兴旺。“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朱村的产业、旅游、品牌等优势,整合周边村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地方特产等资源,探索整片提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建设革命老区‘好日子’示范区。”临沭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期待在丰收的礼赞里,朱村百姓的“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侯雅洁 于涵阳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