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全国反刍料大会在宁夏银川召开。本次大会由北京市饲料工业协会、宁夏饲料工业协会携手主办,以“破局、拓新、致千里”为主题,聚焦反刍饲料领域行情、技术与发展趋势,破解行业技术瓶颈、拓新发展模式、助力企业提升效益,对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全国各地的反刍饲料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当前市场形势、健康养殖、精准营养、降本增效、资源开发等行业热点问题展开交流。
发展饲草产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
据了解,2022年全国饲料工业总产量首次突破3亿吨,总产值达到1.32万亿元,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元大关,饲料工业已形成巨大的产业体量和市场规模。牛羊生产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羊肉是老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反刍动物饲料的持续增长有力保障了牛羊肉有效供给。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礼介绍,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保障了14亿人每天26.9万吨肉、9.3万吨蛋、16.5万吨奶的基本需求。巨量肉蛋奶的有效供给,离不开强大的现代饲料工业支撑。2022年牛羊肉产量达到1243万吨,牛奶产量达到3932万吨。今年上半年畜禽产能较为充裕,带动饲料总产量同比增长了7%。其中反刍动物饲料同比增长5.1%,奶牛、肉牛、肉羊饲料分别增长4.2%、7.3%、3.4%。但消费增速不及预期,畜产品总体出现了阶段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养殖行业陷入亏损。截至8月初,牛肉、羊肉价格分别为每公斤81.08元和77.72元;牛肉、羊肉已经连续6个月、8个月分别下降。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依然在增加,饲料产业不断面临内外环境的强力冲击和影响。王宗礼表示,从政策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其中要重点打造奶畜、饲草、肉牛、肉羊千亿级产业,到2025年确保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以上。从消费层面看,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居民膳食结构的转变拉动了反刍动物产品的需求增长。目前我国人均牛肉和奶类消费量分别为每年每人6公斤和43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和37%,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为了更好满足牛羊肉产品消费逐年增长的需求,急需大量的、充足的优质饲草供给作为保障。然而,我国目前优质饲草供应满足率只有67%,特别是肉牛、肉羊使用低值秸秆来补充,精饲料消耗量在增加,当前工业饲料入户率仅为37%。
饲草产业的发展空间显而易见,但依然存在不少挑战。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副处长关龙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各地、各层级对中央提出遏制耕地“非农化”,未能从大食物观角度系统考虑种草与种粮的关系,片面认为耕地只能种粮,不能种草。二是优质饲草少。目前审定的饲草品种大部分为抗逆不高产的品种。三是机械跟不上。国内饲草机械设备的可靠性、适应性和配套性较差。四是种养不配套。饲草种植和养殖需求相脱节,缺少适应特定区域的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加工技术模式。
为此,关龙建议:
一要用好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自然资源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到,永久基本农田种植也包括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间作、轮作、套种的方式。玉米属于粮食作物,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后再种植一年生的饲草、在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同时间作或套种饲草等情况,并不违反永久基本农田的用途管控要求。二要练好内功。培育良种、扩繁良种、研发设备、集成技术。三要抓好布局。适应草食畜牧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挖掘生产潜力,统筹各类饲草资源,集成推广配套发展模式,加快建立饲草生产、加工、流通体系,促进饲草产业与草食畜牧业协同发展。四要做好宣传。种草即种粮。树立大食物观,口粮是食物,饲草通过动物转化变成的肉奶也是食物。种草可增地。利用盐碱地等边际土地种草可改良地力,增加耕地资源储备。种植苜蓿每年每公顷能固氮100公斤,倒茬再种玉米或小麦,第1年可以不用施氮肥。种草保生态。相较传统农作物,北方地区苜蓿在春秋两季能提供更高的植被覆盖度,可平均延长地表植被覆盖80天,年平均防风固沙量是农田的3倍左右,能够有效地抵挡土壤风蚀、防风固沙。
在国际国内双重环境因素多变下,宁夏畜牧业迎来了哪些机遇?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建表示,自古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美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强、温差大、气温高、无污染,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独一无二的区域优势。2022年全区奶牛存栏量83.7万头,增长19.2%,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规模化养殖达到了99%,人均牛奶和奶牛占有量均居全国前列,肉牛和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024万头和1412万只。牛羊肉人均占有量分别居全国第六位、第五位,畜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农牧民增收的领军产业。
饲料是畜牧养殖业的重要投入。王建称,近年来,随着伊利、蒙牛、光明、正大等大型农牧企业、饲料企业入驻宁夏,为饲料产业注入了强劲活力。去年全区饲料总产值达到91亿元,以牛羊肉为主的反刍饲料产销两旺,占饲料总产量的72.6%;随着饲料原料加工、饲料添加剂等现代产业体系的加快推进,为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豆粕减量替代 助力保障粮食安全
2015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突破2亿吨之后,2022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突破3亿吨大关,这意味着我国饲料企业集约化、规模化进入全新阶段。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表示,纵观我国细分领域的反刍料板块2022年产量高达1600多万吨,同比增长9.2%,反刍料市场继续爆发,相较5年前直接增长了60%,而且从2017年起连续6年实现正增长。虽然近期行情有所波动,但是反刍料蓝海大有可为。
李德发认为,供需紧平衡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粮食安全突出矛盾在饲料粮,饲料粮需求持续增长。豆粕减量替代是应对外部供应不确定性的被动举措,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作为。对于养殖者节本、饲料生产者节量、全行业节效和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节效开源增草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多措并举做节粮。反刍行业也不例外,反刍饲料的蛋白配方技术替代也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有力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消费量达8.2亿吨,其中饲料粮消耗占比48%,大大高于我们主粮消费和工业用粮消费。如果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角度看,主要矛盾和最大风险点实际上是饲料粮。关龙分析,2012年以来,国内养殖业豆粕消耗测算平均占比是16%,饲用豆粕几乎全部来源于进口大豆。随着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反刍动物饲料消耗量在持续增长,且带动本国大豆进口持续增加,现在饲用豆粕需求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大豆进口持续增加的主要动力。
目前,饲料粮消费体量最大、占比最高、增长最快。饲料粮供给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关龙称,从动态情况看,口粮消费已经达到峰值,并呈现下降趋势,饲用消费仍在持续增加。工业饲料的普及提高了养殖业生产效率,但也增加了饲料用粮压力。从进口情况看,我国蛋白饲料对外依存度过高,每年进口全球六成大豆,但规则的制定权、话语权并不在我们手中,一定程度上有受制于人的风险。
近20年,工业饲料消耗量以年均6.9%的速度快速递增。玉米、豆粕饲用消费量的年均递增速度也达到了5%。据专家预测,按当前饲料中饲料粮占比看,到2030年我国养殖业饲料粮消费需求将达到3.36亿吨的峰值。加上当前进口粮食饲用数量实际缺口高达1.44亿吨左右,这其中豆粕缺口至少7000万吨,所以加速推进豆粕减量替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更是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协同推动反刍料行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上,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反刍动物营养与健康,分享了行业一系列的饲料产品和营养方案、配料技术等。通过高效低甲烷排放技术策略、实用降本增效策略及肉牛育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反刍料前沿科技成果和企业的有益经验。
会议期间还开设了特色展位,包括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鹰美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宁夏昊胜傲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27家企业参与了展览活动,现场展示企业特色和产品优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巨头看反刍”高端对话环节,企业代表们围绕“反刍产业当前形势下的企业应该如何面对以及降本增效”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宁夏乐牧高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学宝说:“企业大快干上,我更倾向于‘小而美精’。提前找准定位,方能规避很多大风险。大家都在说降本增效,但如何降、如何增,玉米、豆粕的减量替代到底怎么减,怎么替代?每个公司要结合你所用的原料、牛群结构、精细化管理的程度等各种因素去做决策,否则蝴蝶效应往往会给产业带来很大冲击。”
固原市丰霖源牧业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总顾问、福建融侨集团农业项目顾问王振和建议,针对当前反刍动物的发展态势,应根据行情实时调整饲喂策略和配方,根据不同地域调整养殖模式,包括牛群结构调整。大北农反刍科技集团总裁、反刍研究院院长董晓玲表示,当前反刍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要理性面对、坚持长期主义。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副会长、北京泽牧久远生物科技研究院技术总监黄正勇表示,首先要找自己要效益,学会识别草、药,要做好反刍动物营养需求和饲料成分的基础研究,利用好饲喂技术实现降本增效。内蒙古自治区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包头北辰集团董事长贾志诚表示,在肉羊上完全可以做到无豆粕日粮,主要把握好几点原则,比如氨基酸平衡、粗蛋白要降低、原料严格把关等,合理利用添加剂、精细化管理。
王宗礼认为,草食畜牧业发展仍要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我国反刍动物的饲料转化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十多个百分点,养殖成本比发达国家高三十几个百分点,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生产单位肉牛产品需要用27%的饲料。
二是在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上下功夫。我国畜禽种业总体长期处于散、小、慢的状态,奶牛的种公牛的冻精进口主要依靠国外,肉牛主导品种相对较少,制约着反刍动物可持续发展。
三是在保障饲草供给上下功夫。饲料原料涨价增加了畜产品的生产成本。要因地制宜推行粮改饲增加饲草供给,助力构建现代饲草产业体系。
作者:中国畜牧兽医报记者 张林萍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