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多倍体水稻研发团队率先解决了结实率低的难题,成果来之不易,政府部门要在制种、农业机械化、土壤改良等方面提供系统支持,协助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多出成果。”9月21日,2023年“荆楚院士行”院士专家赴武汉市长江新区考察调研,武汉市市长程用文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胡培松等专家学者一同田头论“稻”,为多倍体水稻表现点赞。
“与传统的二倍体水稻不同的是,多倍体水稻育种是基于植物进化原理,将二倍体水稻杂交、加倍而培育成多倍体新品种,其植株高大粗壮,穗大粒大,比二倍体水稻籽粒重60%以上,并具有稻米营养丰富、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等优点。”湖北大学生科院教授蔡得田介绍说,该团队联合武汉市农科院等单位,经过20多年攻关,在国际上率先创制出高结实率多倍体水稻,开拓出一条多倍体水稻颠覆性育种新途径。在中央、省、市的支持下,多倍体水稻科创平台、育种基地建设突飞猛进,已建有4个育种基地,其中多个水稻品系先后在武汉、湖北沙洋、海南三亚和四川成都等地进行示范种植。
“武汉多倍体水稻的这一小步,是育种科学上的一大步,属于一项重大突破,代表着国际领先水平。”谢华安院士说,包括多倍体水稻材料在内的两系稻材料、红莲稻材料和优质稻材料,都是武汉农业的“闪光点”。希望政府继续对多倍体水稻提供政策、资金和科技支持,帮助科学家完成“最后一公里”攻关,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多倍体水稻新品种。
考察调研过程中,院士专家们品鉴了多倍体稻谷做成的米饭、米酒和米浆等产品,现场指导解答相关技术难题,充分肯定武汉种业发展成就。他们表示,加快种业发展,武汉有良好基础,将加强与武汉合作,搭建多学科技术攻关平台,共同为我国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据了解,湖北省已举办四届“荆楚院士行”活动,共有近百位院士专家赴鄂实地调研,聚焦创新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为湖北先行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项俊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何红卫 乐明凯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