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土地资源丰富,农产品特色鲜明,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突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潜力巨大。新疆棉花总产、单产、商品调拨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和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同时,新疆也是世界六大果品生产带之一,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红枣、葡萄、杏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核桃产量居全国第二。此外,新疆的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在各类园区的带动之下,种植和加工能力不断提升。
金秋时节,行走在天山南北,乡村处处可见丰收的喜悦,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林果种植让村民增收致富
9月20日,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吾塔木乡库尔贵村,在一片670亩的标准化枣园中,枝叶郁郁葱葱,已经开始泛红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一条三米宽的柏油路直通枣园深处,农用机械可以在园中轻松出入。走在园中,耳边不时传来滋滋的声响,那是园中装设的一种驱鸟设备。在红枣即将成熟的季节,采用物理手段防鸟啄,可以提高红枣的商品果率,也不影响品质。当天,村民赵连斌正忙着清理红枣园中的杂物,为今秋的采摘做好准备。到10月底,今年的红枣就可以上市了。
近些年,随着当地林果提质增效的不断推进,红枣的管理不断规范,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村民们个个都成了种枣树的行家里手,枣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我家种了20亩红枣,去年共收了15吨枣,卖了15万元。”赵连斌说。2022年,红枣让全乡农民实现了人均增收3.2万元。作为种植若羌红枣面积最大的乡镇,吾塔木乡早已不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在提升品牌影响力上下大功夫。
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林果,还有伽师新梅。在喀什地区伽师县,新梅采摘已接近尾声。9月14日,在伽师县英买里镇拉依力克村的一处新梅园中,农民们正忙着采摘新梅。拉依力克村共有新梅37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其中2800亩目前已挂果,亩均产量1.5吨。村民如孜·喀迪尔告诉记者,他家的5亩新梅今年已经以每公斤20元的价钱卖完了。
伽师县英买里镇新梅种植面积约10.2万亩,挂果面积4.6万亩,产量3.68万吨,产值达3.4亿元。目前,全镇新梅种植户7365户,占农户总数的83.7%,新梅产业已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英买里镇拉依力克村第一书记徐小燕介绍说,拉依力克村成立了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6名,技术骨干44名,推动新梅全产业链发展,使新梅成为助农增收的“金树银果”。
2009年,伽师县出台政策鼓励发展新梅产业。如今,全县已建成新梅县级示范园15个、乡镇村级示范园50个、种植专业合作社60家、良种繁育中心1个,带动全县种植面积快速增加。截至目前,全县新梅种植面积达到了45万亩,结果面积达到了36万亩,今年的产量达到了23万吨,新梅的产值达到了45个亿。
园区推动特色产品提升效益
9月15日,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塔孜洪乡“蔬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大棚中,前来务工的阿米乃·亚库甫正在给郭牌西瓜系绳套以固定果实。西瓜果实已经拳头大小,等长成后就可以上市出售。
疏勒县“蔬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占地总面积1800亩,由全国西甜瓜第一品牌——潍坊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建和运营,建设品种繁育区、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区、设施西甜瓜高标准种植等区域。
示范园在疏勒县复制山东郭牌模式,不断科技创新,运用科技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凸显科技化水平,实现智能化控制。自2021年落地以来,已成功种植出多批郭牌西瓜。
据介绍,面积为3亩的大棚每年产出的西瓜,可卖30万元。附近来示范园务工和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已经有十几人掌握了嫁接、授粉等关键的管理技术。从今年年底开始,示范园计划将部分大棚承包给会管理的当地农民种植,为农民群众拓宽增收渠道。
无独有偶,现代园区建设也让温宿县的核桃提升了效益。9月17日下午,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阿克托格拉克村村民毛力如孜·托合尼亚孜,开着装满核桃的电动三轮车,驶向位于温宿国家农业科技园内的新疆誉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家里种了20亩核桃,今天拉来1.8吨,估计能卖4000多元。”毛力如孜·托合尼亚孜说。
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的温宿县因生产皮薄、果仁饱满、味美的薄皮核桃享誉疆内外,被自治区授予“优质核桃生产基地”称号。目前,温宿县核桃种植面积达80万亩,林果业收入约占当地人均收入的60%,核桃产业约占林果业收入的60%。
“园区以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产业化发展为核心,目前,共落户企业133家,其中果品深加工企业34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延长了林果产业链,也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温宿国家农业科技园党政办副主任努尔佳玛丽·阿里木告诉记者。
从事核桃果与核桃仁加工贸易的新疆誉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生产、收购、销售、加工及运输、贮藏于一体的全国核桃精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年生产加工核桃7万-10万吨,年产值10亿元左右。该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薛凤庭介绍,温宿县核桃年产量近20万吨,他们今年计划收购一半以上。从8月20日至今,已收购青皮核桃2万余吨,核桃日加工能力达2000吨。目前,公司与六个核桃、洽洽、东阿阿胶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产品除满足疆内外市场外,还销往东南亚、欧洲等地。
“公司每年投入约150万元进行科技研发,核桃检测和分选设备都拥有专利。接下来,我们将利用研发引进的核桃蛋白粉生产线、核桃油生产线、X光机、色选机等设备,研发生产核桃蛋白粉、核桃油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薛凤庭说。
科技创新让产业焕发新活力
9月18日,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镇的3000亩“超级棉田”中,部分棉桃已经张开,吐出蓬松的白絮。
2021年4月,极飞科技在尉犁县正式启动国内首个无人化棉花农场项目——超级棉田。超级棉田项目以无人化的模式,管理3000亩棉田。无人化农场应用极飞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遥感无人机、农机自驾仪等系列物联设备和智慧农业XSAS系统平台,提供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
通过打造智慧农田,超级棉田实现棉花种植降本增效、稳产增收,解决了用人难问题,借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管理3000亩高标准棉田。2022年,超级棉田相较周边传统农户减少了47.3%灌溉用水、18.2%的肥料和33.2%的农药。
此外,超级棉田第二季还实现了75.2%的无人化率,让全年的社会化用工数降低至787人次,相比同等规模传统棉田的用工数节省了2381人次。相较于周边大户传统棉田,超级棉田2022年每亩人力费用节省了175.3元,种、水、肥及其他生产资料每亩节省了411.2元,而实现这一切,仅需每亩地多投入166.9元的智能设备改造、维护费用。含地租后,综合整体亩成本降至2378.7元,相较于周边大户传统棉田,每亩降低了419.6元,真真切切做到了降本增效,而随着超级棉田基础设备和种植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完善,后续投入的费用将进一步降低。今年,超级棉田进入第三季,超级棉田项目已开始与尉犁县的棉花种植大户合作,把超级棉田的无人化种植方案引进周边农场,帮助更多农户降本增效、实现生产转型。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科技创新也在为种业发展赋能,让新疆种子打响了品牌。近年来,九圣禾种业股份公司接连突破技术难关,研发出多个新品种,在小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新研发的D1508和新研169,无论在产量方面、还是在抗性方面都表现优异。
“我种的新研169每亩地产量平均得有813公斤,而且不容易得病。”当地种粮大户尹国贤告诉记者,一般小麦种子每亩产量400公斤左右,而新研169的最高产量甚至能达到900公斤,产量基本翻了一番。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孙宗亮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