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浙江:两个5000亩完整“拼接”出节水抗旱稻价值链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胡立刚
  • 2023-10-10 15:39:00

浙西北安吉县和浙中嵊州市同处长江下游,间隔不过200公里,却沉淀出各自的稻作文明,主要表现在前者以经营单季粳稻为主,后者绝大部分水田年复一年耕种籼稻。过去几年,两地水稻产业几乎同时因节水抗旱稻的推广而拨响了转型升级变奏曲,2023年,两地节水抗旱稻面积均超过了5000亩,而且,恰恰是这两个5000亩,完整拼接出了以“旱优73”“旱优3105”等为代表的节水抗旱稻产业价值链。

用节水抗旱稻代替杂交稻、常规稻等稻种,反映出中国水稻产业转向优质高产、药肥双减及节本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在这一趋势下,相对于节水抗旱稻在江淮、黄淮地区百万亩级快速增长的现实,一个县一个市面积超过5000亩,只能说是顺应了水稻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那么,为何有识之士强调安吉、嵊州两地的节水抗旱稻完整拼接出了节水抗旱稻的价值链呢?中秋时节,记者走进安吉县和嵊州市,力求完整记录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合力拼接出的节水抗旱稻价值链。

安吉:用节水抗旱稻实证“两山”理论

中秋前,安吉粳稻田普遍呈青绿色,分布在山乡丘陵坡地上的一小片一小片金黄,大多是节水抗旱稻“成熟身姿”站成的风景,恰恰是这些无法连片的金黄,早早为绿水青山的安吉大地铺陈出丰收的景象。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安吉县的农业产业经历了生态时代的洗礼,违背了绿色生态,即便再优质高产的种子也没有一丝生存的空间,节水抗旱稻是如何在安吉安家落户的呢?

“我们团队从超级杂交稻赛道转向超级旱稻,最终创造出节水抗旱稻这个全新的稻类,和安吉有着不解之缘,第一个抗旱性筛选基地就在安吉,连续运营了二十多年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说。

节水抗旱稻第一个抗旱性筛选科研基地一隅。

从走出大学校门至今整整四十一年,罗利军从未离开过水稻育种行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便在安吉创下了浙江杂交稻高产记录。还是在安吉,他自觉退出超级杂交稻育种赛道,转向超级旱稻,而后,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节水抗旱稻,获得了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全国各地争相验证节水抗旱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价值之际,罗利军回忆起和安吉持续不断的合作,显然不会停留在一路的辛酸和屡屡突破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之上,他最想表达的是,他和他的团队用节水抗旱稻实证了“两山”理论,他和他的团队没有辜负时代。

10月8日,安吉节水抗旱稻现场观摩暨研讨会议如期召开。记者通过采访与会人员发现,安吉县不仅拥有节水抗旱稻第一个抗旱性筛选科研基地,自1998年以来,安吉县水利、农业等部门与罗利军团队形成了紧密的研发、推广、再研发的合作关系,而本次现场观摩会暨研讨会议虽然规模不大,但跟其它的现场观摩会比较,几个观摩点更具典型性,研讨不仅围绕节水抗旱稻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保障粮食安全这两项内容,还探讨了因节水抗旱稻引发蓝色革命而生出的水权交易、田间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等议题,极具现实和前瞻意义。

安吉余村新复垦梯田里节水抗旱稻长势不错。

记者先后观摩了余村绿色生态节水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灵峰街道灵峰村推广种植基地以及安吉农高新集团科研试验基地,三个基地解决现实问题和前瞻性相结合的特征一目了然。余村和灵峰村基地示范的是新垦耕地、新改山坡旱地种植节水抗旱稻,对于破解安吉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水田后备资源少等农业短板问题具有现实价值,而农高新集团科研试验基地着重于水改旱田种植节水抗旱稻、机覆全生物降解膜旱直播高效裁培技术、机械旱直播旱管种植示范、海绵农田种植示范、旱栽秧旱管示范等多个区块进行对比试验,同步对节水抗旱稻种植过程中节水减排减、污进行全面监测,对种植期采集用水量、面源污染排放、农田甲烷排放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以此验证节水抗旱稻节水、减排、增产、高效等特性,为安吉水稻绿色生产发展提供新途径。同时,通过展示节水抗旱稻机覆全生物降解膜旱直播旱管及海绵农田改造种植示范,形成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及管理体系,为探索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提供支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节水科研成果,为下一步编制“节水抗旱稻生产定额灌溉”提供基础数据。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这些对比试验的前瞻性,不仅仅考虑了安吉县,更是为全国贡献了数据,积累了经验。

嵊州:力证节水抗旱稻一产二产融合价值

乡村振兴时代,长江下游各地区无不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力争上游,位于浙江中部的嵊州市,也以连续召开七届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等行动而受关注。最近三年,嵊州市节水抗旱稻面积快速突破5000亩,自然和水稻新品种大会脱不了干系,但是,利用节水抗旱稻早熟、优质、高产、节本等性能形成优质大米和品牌年糕产品,继而构建起一产二产融合发展的节水抗旱稻产业闭环,离不开一家名为浙江二分田食品有限公司的水稻经营企业。

今年中秋佳节,不少嵊州中老年人的中秋好礼中除了传统的月饼,还多了一份被誉为“中秋新米”的礼物,这款礼物打破了中秋之前嵊州不产新米的传统,这款礼物新在同样是籼稻米其口感外观具备了礼品米的属性,而这款“中秋新米”,就是嵊州二分田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功引进“旱优73”并形成规模化经营的结果。

“米质确实好,水田平均亩产超过了610公斤,旱田亩产超过了450公斤,优质又高产的籼稻品种,是传统籼稻种植区水稻经营者们的福音。”浙江二分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过永华对记者说。

过永华是嵊州市水稻经营主体中的佼佼者,在他的努力下,组建了水稻规模达1.8万亩的嵊州市二分田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这个联合社不但拥有中秋新礼“中秋新米”,还形成了两条“剡溪二分田”品牌水磨年糕流水线,主打百年工艺、新米加工,年糕每斤售价为6元。自去年推向市场以来,该品牌年糕积攒了不少好口碑,过永华和他的联合社成员把品牌年糕推向全国市场的信心与日俱增。

浙江二分田食品有限公司自动化年糕流水线装箱环节。

长江下游鱼米之乡多,知名年糕品牌也多,过永华和他的联合社成员的信心,除了来自绝不用陈化米的品质信誉,关键是因为对“旱优73”的品质、产量和成本有信心,对区域性组建“旱优73”等品种的节水抗旱稻产业链闭环和价值链有信心。

记者了解到,“剡溪二分田”品牌水磨年糕米粉是“旱优73”和另一种杂交籼粳品种的组合,“旱优73”米粉占比40%。在正常情况下,水田“旱优73”稻谷产量基本确保1200斤以上,再生稻亩产也能达到600斤,加上化肥农药和种植成本都比较低,加工成大米和年糕产品的成本优势相当明显。

“我们还在试种‘旱优3015’品种,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那么,今后我们联合社的大米和年糕产品会丰富起来,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过永华说。

因为引进节水抗旱稻,嵊州市二分田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短时间内成功组建起新的稻米产业链,开发出年糕产品,并实现了应有的附加值,类似这样的产业升级,无论是从种植端还是产品开发及营销端看,难度并不高,市场空间也足够大。由此不难推断,市场利益必将刺激经营者开发利用好中低产田和山坡地,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便是水到渠成,不断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不是一句空话。

针对嵊州市经营主体的探索实践,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书记龚丽英告诉记者,最近两三年,中心团队和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成员特别关注各类经营主体开发节水抗旱稻价值的相关探索实践,希望尽快总结完善各个区域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面呈现节水抗旱稻生态、经济、社会价值。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