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阳光照在身上很温暖。在重庆市巫山县福田镇双凤村,10多名村民正在公路边的观景亭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兴致勃勃地聊着天:“听说翁支书要做秋茶了,我们家又要多一笔收入了……”
一般而言,只有春季采摘加工的茶叶,才是市场价值最好的。秋茶?对双凤村种植了几十年茶树的村民来说,也是个“新鲜活儿”。但翁支书,他们都知道是上任才一年时间的村党支部书记翁声保。
双凤村的茶叶
在巫山,甚至渝东,巫山福田的茶叶都是“响当当的”。很早以前,双凤村就有种茶的历史,出产的“福田茶”远近闻名。从2009年开始在原老村支书翁泽琪的带动下,该村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发展种植了3000多亩茶叶。2010年,村里还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茶厂。2015年又引进先进的生产线,改进种植和制茶技术,打造茶叶品牌,并成功申报了“清露”“三峡红”等10多个茶叶品牌。茶叶均价也从最初的80多元一斤提高到300多元一斤。
如今,双凤村870多户村民,就有茶园3000多亩,茶叶产值超过1000万元,全村60%的村民依靠茶叶产业脱了贫、致了富。翁泽琪因此被村民们敬称为“茶王”。
回村当了支书
翁声保是翁泽琪的儿子,一直在负责茶厂的经营管理。在他经营下,双凤村的茶厂从一个小作坊,变成了如今年产值近800万元的茶叶企业,在县城、重庆主城都有了销售门市,企业发展势头正旺。
2022年10月,当时的村支书翁发毅考上了公务员。村里一下子没有了“带头人”,咋办?
“是镇里的领导给我做动员,让我回来接下担子。”翁声保告诉记者,当时,他还有一点顾虑,自己的企业红红火火,为什么还要回去当村支书,“一年工资三万多元,还不如多卖几斤茶叶。”
但转念一想:是老一辈把村里茶叶产业发展起来的,企业也是乡亲们支持发展壮大的。现在村里缺乏带头人,我不回去,谁去把茶产业巩固好呢?
2022年10月,翁声保正式接任了双凤村党支部书记一职。
短短一年时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茶产业、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上,先后争取了600多万元资金,进行了茶园水肥一体化改造、村道改造、美丽庭院建设……
看到村里的明显变化,村民们笑了。他们对翁声保除了叫声“翁支书”外,还安上了“小茶王”名头。
图的是和美富裕
79岁的魏国芝与妻子黄凤秀,坐在门前与其他几位老人话着家常。一池碧水、曲径廊道、满目青翠的村花园正对着他家的门前。有茶田8亩,一年收入5万多元;又居住在环境整洁、风光优美的山村,老两口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溢于言表。
产业有了、环境好了,翁声保开始探索新的产业路子。今年,他与周边区县的旅游企业合作,开发了“采新茶、品茗香、赏春光”的乡村旅游线路,走上了茶旅融合道路。
村民张友木抓住契机,围绕茶产业开起了农家乐:“来采茶、品茶、赏春的人不少,我们还能吃上旅游饭,一年多收入1万多元。”
据统计,今年,双凤村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了奉节、巫溪及县城近2000人次的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达20多万元。
同时,翁声保把茶叶品牌打造和宣传营销作为巩固产业的主要措施,在原有春茶品牌的基础上,研发了红茶、老鹰茶系列产品,正在尝试打造秋茶产品。
此外,他还带动福田镇的桥头、高桥、莲花等村,新发展茶园1000多亩。
“我的目标不仅是要让茶产业真正成为具有福田辨识度的主打产业之一,还想让更多的村民通过茶产业致富。”翁声保说,他图的是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一起开启“茶园的春天”。
作者:卢先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