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合肥农交会开辟“四地”:另类场景运用功能正在变强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杨丹丹
  • 2023-10-16 17:17:12

一场热热闹闹的农交会不仅是产品交易、要素对接等,还将发挥更多的场景运用功能。刚刚落幕的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通过10多年坚持不懈地举办:另类场景运用功能逐渐强大;农产品越来越多的功能特色不断在被挖掘。

“文玩”新天地

农产品不仅是入口的食品,未来还可能成为艺术品。在科技创新馆区,一盆展出的微型柿子盆景当天以4千元的高价被现场销售。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盆微缩的柿子树上结满了半径只有2厘米的微型柿子,金灿灿的柿子果娇俏可爱、金玉满堂。当天,展区内的柿子、石榴等造型的各类盆景引得观众驻足拍照。“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消费者特别喜爱这种微缩型果实盆景,买回去既有好兆头,放在家中又美观。所以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新型业态市场。”安徽省果树体系首席岗位专家张金云介绍说。

近年来,农产品变身文玩产品、价格翻番的案例不在少数。网上曾经热销的一款网红玛瑙玉米只有10来公分大小,但一根玉米棒子却要卖到几十元。消费者买回去也不是食用,而是把它作为文玩手串一般把玩欣赏使用。

“网红”打卡地

农交会主打的就是一个“人气”,爆棚的人气自然少不了“网红达人”的加盟。不少自媒体网红大V自带设备来逛场馆、直播带流量,在各个场馆都能见他们不断穿梭的身影。农交会展馆里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都成为他们信手拈来的新鲜看点。通过这些“网红”,既扩大了农交会的传播带货,也吸引了“懒人们”网上逛展。

经过十多年的办会办展,合肥农交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成为品牌的“网红盛会”。合肥农交会上,每个展馆各具特色的场景布置也成为市民拍照的“网红”打卡地:百斤以上的冬瓜、品相各异的辣椒、罕见特色的农产品、壮观复杂的农业机械等都让普通市民观为惊止,纷纷拿出相机合影拍照。

亲子教育地

今年合肥农交会期间,记者发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逛农展,农交会成为培养农耕文化的另类教育示范基地。安徽优质地方特色农产品究竟有哪些?农交会上走一走、看一看、尝一尝,带着孩子们一起尝尝丰富多彩的食品;除了安徽的地方特色农展品,还能购买品尝到全国其他省份的优质地方特色农产品。不用走出省门就可以一下子了解这么多的农业文化,农交会也可以是孩子们最鲜活的学习场景。主展馆内,身着传统服饰展示茶道的仙女们让小朋友们像是走进了大观园;科技馆内,一台自动嫁接机器人现场展示了为西瓜秧苗的嫁接全流程。几个小朋友探着小脑袋对这其中的奥秘非常好奇,一旁的工作人员给他们仔细讲解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农机馆内,各种不同的“变形金刚”、无人机吸引了小朋友的好奇心。这些看起来能上天、能入地的“大家伙”究竟有啥功能……

在中国,很多农产品的制作工艺甚至产品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小朋友走进农交会,培养下一代对三农的感情。走进农交会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将是更值得的挖掘的看点。

思想集聚地

农交会上,南来北往的各路学者大咖荟萃。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论坛活动,让参会者思维碰撞、头脑风暴,让不同人群对三农有所思、有所悟,在行动中聚集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交会的意义更加深远。

“千万县域同筹参与、千万农民内生动力、千万乡村塑形铸魂……”中国知名三农专家刘奇受邀参加了农产会上的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峰论坛,他首次带来了自己的最新力作《千万工程严守几个千万》。仅仅是听听标题,就让众多聆听者思考颇多;上海的农旅融合实践专家徐志毅则发表了《和美乡村建设下体闲农业发展的十个趋势》,他在演讲中提到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引发了共鸣。嘉宾们带来的“精神大餐”对于从事乡村振兴事业的实践者们无疑是注入了“强心针”,鼓舞着在乡村振兴中不断前行的人们。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