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大豆摇铃。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大农集团)上下一派忙碌景象。走进田间地头,一串串沉甸甸的豆荚挂满豆杆,马力十足的进口联合收获机穿梭田间作业,金黄色的豆子装满粮仓……
今年,大农集团大力实施扩豆政策,大豆总播种面积99万多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7.13%。
“截至10月17日,大农集团大豆已收获面积99.12万亩,收获进度99.8%。各农牧场公司频传喜讯,目前来看,总产量有望突破2.6亿斤!”大农集团农牧科技部副部长秦世宝介绍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3年,大农集团实施扩豆政策,采取“精种、严管、抢收、速整地”等措施,严把农业生产大关,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通过抛洒有机肥、黑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全面提升黑土地的产出能力,保证稳粮增产。
为提高大豆种植水平,大农集团在生产全过程中因地制宜降低大豆种植密度,作物生长后期,利用飞机、无人机开展航化作业,喷施促早熟和防虫药剂,以提高品质。
综合配套措施实施后,大豆产量增幅3%左右;精选的高蛋白品种可使市场售价比普通品种每斤高0.01—0.02元;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收获、运输和仓储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大豆品质,还可实现减损增收。
10月10日,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巴彦农牧场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统营队一组传来喜讯:2320亩大豆,平均亩产482.98斤,水分12.7%,创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公司亩产新高。
“今年大豆产量取得历史性突破,是选择良田、选用良种、配套良法的结果”。在统营队一组收获现场,分公司分管农业负责人兴奋的介绍说。“良田是秋整地的玉米茬,良种是本公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筛选出的大豆优质高产品种龙垦306,良法是加强管理、提升科技”。
大农集团地处第五积温带,全年活动积温2150℃左右,一般亩产量在300斤左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产扩豆增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要求,分公司一班人铆足了劲,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
在按需求选准田、按品性选优种的基础上强化管理。派出由领导干部组成的流动监管组1个,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日常监管组8个,下沉到生产一线,24小时全程监管作业质量,严格落实大豆管理技术要点,为大豆丰产增收打实组织领导基础。
通过精播种、巧施肥、严监管、细收割一整套“规范动作”和一系列“组合措施”保证了大豆株苗全程健康科学生长。抓住了内在的“本”不忘外在的“标”,分公司盯住“靶心”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园区1270亩,保障全公司大豆种子全部经过科技示范园区培育、熟化、试种后下地。使用凯斯、豪狮、马斯奇奥、约翰迪尔等世界最先进的整地、播种、喷药、收割作业机车,保障从种到收全程精准管控,实现降本提效、颗粒归仓、质量双增。
大豆单产的突破提升,是大农集团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有力成果,是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担当的全面彰显,必将激发全体干部职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干事创业精气神,让有限的黑土地打出更多的“金豆子”。
作者:李慧 张萌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