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晨曦让人清醒。李家声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去往距村3公里外的山楂林;同样奔赴山楂林,恍惚间,他仿佛感到像是骑行在千里之外天津蓟州的村路。
李家声是天津市蓟州区援甘干部、武威市古浪县富民新村党总支副书记。他骑车进入的山楂林此时清香缕缕,一串串喜庆的“小灯笼”已挂满枝头。
“没想到山楂不仅古浪县里能栽,而且还果硕味甜。”古浪县富民新村党村民陈天桂和任忠年一边忙着采摘,一边和李书记聊了起来。说话间,李家声也提起桶子,和村民们一起摘起了他们共同“种”出来的幸福果。
过去,古浪县不产山楂,是李家声等蓟州区帮扶干部,让火红的山楂从燕山脚下“远嫁”到这里。
2020年,为助力古浪县荒漠治理,天津市蓟州区发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优势,复制推广生态治理与林木经济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帮助富民新村建立经济林基地1055亩,栽植山楂、李子、沙漠桃等作物。尤其是蓟州区特产的山楂,更是精心选育适合当地的优质品种,并复制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模式。
如果说山楂是天津人民“远嫁”的姑娘,李家声就更像是照料她生活的“小娘舅”。2022年,“90后”的李家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主动申请加入援甘队伍行列。凭借着在蓟州区官庄镇永平庄村参与山楂产业发展的工作经验,他在拓展群众增收路子和后续产业培育发展上动脑子。“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乡村建设”的富民路径在他的工作中逐步清晰。他陆续谋划实施产业配套、养殖暖棚提升改造、“津陇慈善情 助力乡村振兴”等系列乡村建设项目。在“小娘舅”和村“两委”精心呵护下,当地1000多亩山楂、李子、沙漠桃等林果苗,如今也已根深叶茂,尤其是山楂林更已果实累累。
“蓟州的山楂种植面积大,技术成熟,销路宽,农户的种植效益好,可以让山楂回家‘省亲’,在天津加工。”为了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李家声提出了“省亲”的想法。在天津市蓟州区山楂种植面积有1.1万亩,亩产量可达1吨。蓟州当地的收购商在收到“省亲”邀约后积极对接,现在村里产出的古浪县的山楂可以直接运往天津进行食品加工厂。
一条帮扶路,两地心相连。自2017年与武威市古浪县东西携手以来,天津市蓟州区先后已有209名干部人才奔赴古浪县,在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劳务协作等方面,累计落实帮扶资金及物资达3.58亿元。两地牵手合作,共谋发展,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