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耕地资源极度缺乏的浙江而言,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抓手之一。近日,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环土所”)主办的“盆地丘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现场考察交流会在金华市兰溪市香溪镇举行。
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香溪镇的千亩稻田示范区。秋高气爽,金黄的稻谷颗粒饱满,稻子被稻穗压弯了腰,金灿灿的稻谷和阳光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金色画卷。在示范区,浙江省农科院环土所所长马军伟手捧稻穗,向大家介绍着在项目区采用土壤阻酸培肥协同与综合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措施。会议现场,该所王峰博士做了详细的项目汇报展示。
据介绍,丘陵盆地区垦造的耕地往往存在土壤酸性强、肥力差等障碍问题,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此,浙江省农科院环土所将位于金衢盆地东北角的低丘缓坡地带的香溪项目区作为样本地,进行试验示范,示范面积约2500亩。
“通过四个月的时间,耕地pH显著提高,酸化状况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水稻亩产量预计达到600kg以上,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垦造整治耕地预定的验收标准。”王峰介绍道,该项目在分析调查基础上,制定了以田块为单元的“土壤改良肥料+有机肥+专用肥+土壤调理剂”组合为主要措施的精准化耕地质量快速提升技术方案,集成了水稻新品种“华中优9326”和“华中优9367”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生态综合防控技术、基于遥感技术的耕地质量监测与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
据专家现场测产考察,采用集成技术处理单季水稻的产量比化肥处理、化肥+有机肥处理分别高出17%和13%,耕地质量等级明显提高3个等级。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效果的跟踪监测,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制定更加精准、长效、低成本的改良措施。同时结合智能化、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红黄壤酸化改良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实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孙国仓说。
作者:实习生 杨博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