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湘潭崛起沙子岭猪肉国潮新势力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章勇
  • 2023-10-24 13:28:26

两条蜿蜒的河,一条涓水,一条涟水,在湘潭城汇入湘江后,经过杨梅洲向东北折去,随后,注洞庭,入长江。湘江北去,却不忘伸出一只胳膊将湘潭城拥入怀中。

悠悠岁月,过往千年。湘潭,自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持续334年扛鼎湖南经济中心。那时,帆樯林立,商人如织,船来人往,好不热闹。不光米市、药市、盐市贸易火热,钱庄、票号林立,饮茶、嚼槟榔更算潮流。这些早已深植于湘潭百姓的集体记忆中。

时移世易,潮品更替。如今,国人已实现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数量、质量、营养的全方位保障转变。有滋、有味、有品的生活不该只是老百姓一厢情愿,更应成为产业界发展的旨归。共同话语、共同记忆、共同情感无疑是国潮流行的基础,价值挖掘则是内核。

近年来,湘菜、茶饮、羊奶粉……一波又一波的国潮风尚从湖南走向全国。此时,作为湘江之滨,有着昔日潮品集散地、红色旅游胜地等先天优势的湘潭早已不甘寂寞,意欲举全市之力孕育新一代国潮,主打国人爱吃、乐吃、想吃的国潮猪肉牌,那便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承传千年的特色物产——沙子岭猪。

他们誓要找回什么?一份沉寂千年的基因密码,一段集体存续的美好记忆,一场齿颊留香的美味体验,一种国潮猪肉的本土自信?

上篇

我国养猪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7000年前。长久以来,国人养猪既是抚慰肠胃,换取油盐用度的副业,也是国家大事,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几千年来,我国养猪技艺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养猪既是技术狠活,也是年代积淀。自殷商以来,与养猪相关的阉割(商代),积肥(西周),舍饲与放牧(魏、晋、南北朝),增加收益的乌金猪(隋、唐),城市猪肉需求提出(宋),青粗饲料养猪(元),熟饲料养猪(明),探索选种、饲养、疫病防治等精细化养猪(清),贯穿始终。

以史为鉴。湘潭境内距今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岱子坪遗址表明,湘潭先民的生产方式开始由采集经济向稻作农业和家畜饲养过渡。只是,想要找到湘潭农家养猪的史料并非易事,直到1981年。

1981年年初,在湖南省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出土的一尊青铜豕尊(猪尊)昭示了世人,当地养猪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可别小看这鼎猪尊,是文物没错,但究竟是怎样的文物,为什么会有猪尊这种文物?

1981年,在湖南省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出土的青铜猪尊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徐旺生看来,猪尊是祭祀用品,以猪献祭,在当时,因为养猪就很普遍,数量众多,并没有谁把沙子岭猪当宝贝,用猪祭祀是自然,或者说是一种习惯。我国自古以来养猪食肉,又以猪献祭,不仅春秋时期如此,商代也是如此,不仅黄河流域如此,长江流域也一样。

祭祀用猪是古代常有的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家畜如牛成为重要事件的祭祀物,不过日常祭祀仍然用猪。徐旺生认定,这尊青铜猪尊就在湘潭本地出土,而且外形与本地沙子岭猪相似,十有八九原型就是沙子岭猪,甚至是沙子岭家猪的形象。

谈到沙子岭猪,已故历史学家刘敦愿的见解更有说服力:无论从体貌和结构特征、头和体长比例,还是头脸特征来看,与其说是一头雄性野猪,不如说是一头老年的雄性家猪更妥帖。也就是说,早在3000多年前,沙子岭猪就在本地饲养,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

另外,湘潭县志也记载,明嘉靖初年,湘潭知县为平定贫民反抗,将聚众造反的头头招为“团练长”,并兼制狗皮冠猪皮鞋。这些事例都在佐证当时已很发达的湘潭猪皮制革工业,而且当地养沙子岭猪已很普遍。

时光如逝,即使到了20世纪50年代,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辽宁等省区均曾前往湘潭引种饲养。六七十年代,沙子岭猪还占湖南全省养猪数的一半左右,在湘潭也有十之八九的份额。

1954年,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会同湖南省农林厅及湘潭农业部门对原产于湘潭沙子岭的本土猪进行了调查,定名为“沙子岭猪”,并确认为地方良种。可是,如此一个优良品种却没有正儿八经的品种名。

“点头墨尾”沙子岭猪

1976年,历时八年之久的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开始。专家调查后认定,这种产于长江中游和江南平原湖区、丘陵地带,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方式相近,其特征和特性基本一致的猪,当为同种异名,并于1982年5月,统一定名为“华中两头乌猪”。

届时,业界才知道,与沙子岭猪遥相呼应的,北有湖北监利猪和通城猪、东有江西赣西两头乌(秋江猪、蒙山猪)、南有广西东山猪,连成了浩浩荡荡的同种群体,为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数量多、分布广的一个优良品种。而且当时的调查显示,华中两头乌能繁母猪25万头,其中沙子岭猪占28%,监利猪约7.8%。

虽然有了品种名,摸清了家底,但同时也发现这一群体的规模正在锐减,这与引进国外猪种的冲击有关。

引进猪种无可厚非,促进基因改良与交流,增加新的消费品类,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近代以来,早在1937年,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就引进波中猪在湖南衡山县与当地猪种杂交。从此,湖南完全以地方猪种养殖的历史被打破。此后的1941年,据记载,湖南省从江西引进国外猪种对地方猪种进行杂交改良,地方猪种杂交改良区域逐步推广。而真正大规模的改良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后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制定生猪改良规划,组织大规模杂交改良,对各地优良品种开展选育提高。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湖南大力推广地方猪种杂交改良,1953-1976年先后引入国外良种约克夏、长白猪等4000多头,掀起大规模地方猪种“杂交改良”热潮。

全国来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猪种改良的方向也是大部分地区发展肉脂兼用型,城市和郊区可发展瘦肉型猪。1967年,农业部还召开专门会议着重讨论猪种改良问题,并提出这一要求。1976年,又提出商品猪基地县都要达到“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本地良种化,育肥猪一代杂交化”的三化要求。

物质匮乏的年月,有肉就好,没人在乎肥瘦,脂肪型猪肉自然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改善,饮食习惯改变,老百姓对低脂肪、高蛋白的猪肉需求日趋旺盛,瘦肉型猪越来越受欢迎,促进了我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的蓬勃发展。也就是从80年代开始,我国商品猪生产由肉脂兼用型向瘦肉型转变,瘦肉型猪所占比例迅速提高,由此引发连锁反应,一直持续至今。

1980年以后,湖南又引进长白、杜洛克、汉普夏等品种对地方猪进行改良。经过多次杂交冲击,地方猪种饲养区域迅速缩小,饲养量迅速减少。这个阶段也与全国推进的育种改良的方向是一致的。这其中,沙子岭猪饲养量减少也是自然的。

80年代,因为城市和农村已经出现对瘦肉型猪肉的需求,再加上我国植物油产量的增加,导致对脂肪型猪肉需求减少。表现最为强烈的是香港市场,因为对瘦肉型猪肉的需求,以脂肪型猪肉出口份额急剧下降,瘦肉型猪肉价格明显高于脂肪型猪肉至少10倍以上。

以沙子岭猪为代表的地方品种属于肉脂兼用型猪,宰前体重75-85千克的肥猪,瘦肉率只有41%左右,而国外瘦肉型猪瘦肉率超过60%。其他地方品种猪的瘦肉率情况与沙子岭猪大致相当,共同面临着被市场冷遇的命运,出现了产销不对路的问题。

当然,除了老百姓消费偏好的转变,市场认可度的改变,上世纪70-80年代,以脂肪型猪为主的肉类产品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弊病。比如,我国养猪偏重用粮食饲喂,耗费的粮食用量惊人,很不经济。同时,我国对养猪实行奖售政策,财政负担重。以湖南省为例,1980年全省共降价销售肥猪174万头,动用财政补贴2000多万元。比之更甚的是四川省,1980年共出栏肥猪3100万头,其中削价处理肥猪600多万头,共用国家财政补贴101亿元,占全省商业总利润的将近一半。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肥猪越来越肥,脂肪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出现的结果是生猪销售出现滞销,国家收购不了,农民卖猪难,食品部门胀库,猪肉滞销。

1981年8月28日至9月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了全国第三次畜牧业经济理论讨论会,提出肥猪价格应当降低,适当提高肉牛、瘦肉型猪价格。会议认为,全国生猪生产应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努力发展瘦肉型猪的生产,向市场多提供瘦肉,满足消费者需要。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国肉脂兼用型猪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

“五谷丰登吃粗粮,六畜兴旺拣瘦的”。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对联,应该还有人记得。虽然那个年代还远未达到这种程度,但很明显,这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后,老百姓本初的想望。可见,“拣瘦的”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业内养猪专家、农业农村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研究员樊福好感慨,社会在发展,城镇化在推进,肉脂兼用型猪肉因为生长周期长、产量有限,明显不够吃,不够吃怎么办?当时就强调一个蛋白质资源的供给问题,实际上这种观念对我国育种体系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认为老百姓饮食就是要满足蛋白质需要,所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瘦肉型猪大行其道。可以说,沙子岭猪的遭遇正是我国地方猪普遍的遭遇。

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量长速快、高产、多瘦肉的洋猪涌入中国市场,给沙子岭猪造成了致命打击,沙子岭种猪最少时只剩8个家系、纯种猪只剩1000多头,濒临灭绝。

统计显示,沙子岭猪及杂交猪养殖数量从20世纪50-70年代占比95%,逐步降到90年代的30%左右,到2006年普查时只占11%。如果把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作为节点,30多年间,沙子岭猪与瘦肉型猪市场占有率完全对调,这也正是我国地方猪市场共有的隐痛。以往我国养猪十之八九是地方猪,而今十之八九是瘦肉型杂交猪。

沙子岭猪从殷商时期走来,穿越千年抵达当代,不能不说这本身就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穿越,不是虚妄和幻想,是活生生的现实。炖锅猪肉满屋香,这种曾经在普通家庭就能实现的场景,如今却变得模糊。习惯了瘦肉猪的口味、口感,很多人已经很难描述那种本地猪肉唇齿留香的感觉。

这些曾经的往事,在80年代以前人群的记忆中尤为深刻,因为他们共有儿时的猪肉香这一集体记忆,但对于90年代及以后的人群而言,这一集体记忆的承传已经逐渐淡化以至断代。

中篇

“不妨事!”湖南人总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做成一件事,他们爱说“恰得苦,耐得烦”是必须的,意思是能吃苦,有耐心。沙子岭猪的保种与开发何尝不是如此。

2022年底,吴买生从湘潭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在他看来,“不妨事”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地方猪开发的现实。

39年来,吴买生一直从事沙子岭猪的保种与开发工作,是名副其实的专家。湘潭当地老百姓养沙子岭猪找他,企业要投资沙子岭猪找他,养殖大户要扩大规模担心市场风险找他,政府做产业开发规划还要找他。即使现在他已退休,仍被推上了湖南农业大学湘潭沙子岭猪研究院院长的位置。在湘潭以至湖南,大家心里明白,沙子岭猪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他。

受市场需求及经济利益驱动,沙子岭猪和我国多数地方猪种一样,血缘和数量急剧减少,曾一度处于濒危状态。为此,1984年5月,湘潭市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作出保护沙子岭猪资源的决定,明确专门机构,组建保种群体,安排专项资金,持续开展保种工作。

市长办公会开完两个月后,即1984年7月,吴买生大学毕业,便被分配到位于湘潭县原双板桥乡的市家畜育种站保种场,可谓迎头赶上了政府保种工作的安排。

沙子岭猪资源场

那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吴买生清楚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的猪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本土猪种,外国品种不到5%。从80年代开始,本土品种猪市场格局急转直下,国内瘦肉型猪推广可谓风起云涌。

据统计,1983-1988年,全国建有商品瘦肉型猪基地266个。1987年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成的瘦肉型猪基地中,出栏瘦肉型猪3700万头,占当年全国出栏总数的14.19%。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瘦肉型猪养殖规模继续扩大。以湖南为例,1986年28个基地县出栏瘦肉型猪就占全省出栏数的46%,接近一半。

不过,在吴买生眼里,地方猪是优质生物资源,留住它们,未来肯定会有大用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他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保护这一地方猪种。保护好沙子岭猪,就要尝试读懂它们,吹掉尘封在它们身上的灰尘,让它们的价值终有一天能得到彰显,吴买生说。

只是,让吴买生没想到,这一头猪让他付出了一辈子。

保种,就得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几十年,吴买生和所在的湘潭市家畜育种站同志们一道,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摸底调查,查清了沙子岭猪遗传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多少、保种利用情况。

从1984年到现在,沙子岭猪的保护大致采用了保种场保种、农户保种、产区分散保种、遗传材料冷冻保存等多种方式,从最初的60头到了如今的上千头,外加猪冻精数万枚,已能够维持动态平衡。“集中保种+分散保种+遗传材料冷冻保存”三位一体的保种模式使沙子岭猪资源保护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对此,国家和省市地方的配套资金也给予了配备。2014年,沙子岭猪还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享受“国保”待遇。

湘潭市家畜育种站站长谭红介绍,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湖南就已利用从国外引进的瘦肉型猪与沙子岭猪进行杂交改良和试验探索,但主要是开展两品种简单杂交,数量少,推广范围有限。上世纪80年代,又开展了以沙子岭猪为母本、国外猪种为父本的瘦肉型猪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杜×(长×沙)]、[大×(长×沙)]等优势杂交组合。90年代,开展以沙子岭猪为母本,加系大约克、美系杜洛克、丹系长白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筛选试验,筛选出“双×沙”和[双×(长×沙)]优势杂交组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保种的基础上,吴买生和他的团队深入研究沙子岭猪生长繁殖性能、肌肉品质及分子遗传等方面的种质特性,开展杂交利用研究和配套系选育,建成国家级标准化万头沙子岭猪资源场,引进企业投资养殖。这一桩桩、一件件大事小事,其背后都是他们团队努力的结果。

湖南农业大学湘潭沙子岭猪研究院院长吴买生

吴买生心里明白,沙子岭猪必须同时做好保种与开发。此前,沙子岭猪虽然肉质风味好,但生长慢、饲养周期长、饲料转化效率低、养殖效益不佳,农民不愿意养,企业开发难度大。

既想要风味,又想要瘦肉率、日增重,还想要收益,市场对沙子岭猪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这是吴买生及其团队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为扭转沙子岭猪数量锐减的严峻形势,2006年,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的吴买生提出利用沙子岭猪与引进品种培育优质猪配套系育种思路,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吴买生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联系科研生产实际,重点围绕沙子岭猪生长发育、繁殖性能、精液品质、毛色遗传、母猪行为、营养需要、杂交利用、肉质特性、遗传标记及配套系选育等方面持续开展研究,取得大量的科研数据和技术资料。

吴买生解释,他们的目标就是培育湘沙猪配套系。他提出分别以新美系大约克猪、巴克夏猪和沙子岭猪为育种素材,培育三个格局特点的专门化品系,通过三系配套杂交生产优质瘦肉型商品猪。选育XS1系、XS2系和XS3系三个专门化品系。XS1系以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主选性状,兼顾繁殖性能和体型;XS2系以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主选性状,兼顾繁殖性能和肉质;XS3系重点选择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保持优良肉质。三个专门化品系经过5个世代的持续选育,主要性状遗传性能稳定,达到预期育种目标。湘沙猪配套系可谓集合了引种猪种生长快、瘦肉率高和沙子岭猪产仔多、肉质好的优点,商品猪达100千克体重日龄比纯种沙子岭猪减少102天,瘦肉率提高17个百分点。

2006-2014年,湘潭市家畜育种站牵头开展了以沙子岭猪为母本,巴克夏、汉普夏、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为父本的二元、三元杂交组合试验,从12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巴×沙”和[大×(巴×沙)]、[杜×(巴×沙)]等优势杂交组合。

30多年来,湘潭市家畜育种站以吴买生牵头,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科技人员组成的沙子岭猪特色产业科研创新团队,并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两个院士工作站(室)、一个国家级特色生猪产业学会服务站、一个岳麓山畜禽种业创新中心湘潭分中心,致力于沙子岭猪种质特性、分子生物、营养调控、肉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为沙子岭猪的市场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对吴买生科研团队来说可谓是历史性的一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一年,以沙子岭猪等中外猪种资源为育种素材培育的湘沙猪配套系(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并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

在湘潭合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楚随安眼里,10多年前,沙子岭猪还是很多人不敢养不想养的猪。因为土猪价格低,没什么利润,似乎除了好吃没别的优势。他自己的猪场,因为规模小,每次出栏都得哀求商贩和专卖店,价格还被压得比外三元猪还低。那种被动的处境真是无法形容,他说。

说服农户养猪已经不易,还要继续说服企业家肯投身这项长期事业更不容易。老百姓有钱赚,产业链参与者有钱赚,把生意当事业干,这事就算成了。但对吴买生来说,如果不能做到产业化,主动与市场衔接,沙子岭猪产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被动。得找投资人!

在吴买生的张罗下,先后有十多家公司参与到沙子岭猪的产业化开发,有的是慕名而来,有的是圈内人推荐。时至今日,有的还在坚持,有的则已退出。

现在,沙子岭猪的市场格局今非昔比,已走过那个困顿期,楚随安说。

从10年前存栏母猪50头到目前200多头,一年出栏5000头商品猪。如今,楚随安算是湘潭市最大规模的沙子岭猪养殖户了。最让他有底气的就是价格,现在无论商贩、专卖店来买猪,价格都没有低于10元一斤,一般都在12-15元,一头猪的利润至少在500元左右。

楚随安只是众多养殖户中的一员。如今,沙子岭猪产业示范带动500余农户养殖沙子岭猪及杂优猪5多万头,辐射带动全省农户养殖沙子岭猪及杂优(交)猪40万头以上。

产业化,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吴买生感慨,有的企业有想法,但资金链有问题。有的企业资金链没问题,但没有耐心。还有的企业什么都不缺,就是最后放弃了。多年来,从事沙子岭猪产业化开发的企业有飞龙牧业、湘格旺农业、沙子岭土猪科技、无维食品等,但都因种种原因产业规模没有做大、品牌没有叫响。

但总会有希望。吴买生不断告诉自己。

最让吴买生兴奋的一次产业化投资是2017年,他记忆犹新。2017年11月,湘潭市人民政府与新湘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开发合作协议,新湘农与湘潭市产业集团合资组建湘潭新湘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以优质猪肉市场为目标,打造安全优质生猪品牌,积极推进沙子岭猪市场开发。可以说,自2018年起,沙子岭猪产业化开发已经走上了快车道。

这是沙子岭猪走上正轨的信号。在楚随安看来,正是吴老师团队把沙子岭猪带上了正轨。

“没有吴老师和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心钻研,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要吃到现在纯正的沙子岭猪肉,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康永味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谭建国如是说。

眼下,谭建国已在湘潭市开设了几家土猪肉专卖店,市场端的些微变化他都能觉察到。

目前,新湘农公司已构建由1个原种场、2个扩繁场、10个养殖基地组成的地方猪繁育体系,年出栏沙子岭猪及杂优猪达10万头。预计到2024年,全市可建设形成年出栏30万头沙子岭猪及杂优猪、年产值达20亿元的湘潭地方特色生猪产业集群。

不光如此,2020年1月,《湘潭市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正式由湘潭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规划立足全市、着眼全国,贯穿产业链思维,明确了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为今后10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0年,吴买生获得了湖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推荐语中这样写道:在推进沙子岭猪资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的每一步,都有他的深度参与。

如此看来,吴买生这个湖南人口中的“冇得事”还真要应验了。

下篇

一盘辣椒炒肉,朴素无常,但却是湖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去过湘潭的人可能知道,请人下馆子,辣椒炒肉、黄焖肉、红烧肉……都是必点的菜。

无肉不欢,无肉不成席,在湘潭如此,湖南如此,对于国人亦如此。拿什么肉炒辣椒、做红烧肉、做扣肉?湘潭人势必将此定义成“沙子岭猪肉”。

7月11日,湘潭地标万楼景区,湘潭市畜牧水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心组织的打造湘潭“一桌美味佳肴”——沙子岭猪美食文化品鉴专场活动在此举办。

湘潭万楼,沙子岭猪美食文化品鉴活动现场

在湘潭万楼这样的网红打卡地开一场猪肉美食品鉴会,不能不说有创意。当日的活动,湘潭市委书记刘志仁、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徐旭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以及湘潭市沙子岭猪开发上下游链条上的代表企业纷纷到场。

看着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品尝特色猪肉的火爆场面,宾策难掩心中喜悦。作为从缅甸回国回乡致力于沙子岭猪全产业开发的他,这次可谓铆足了劲。他总想让消费者快速品尝美味,尽可能降低他们尝鲜的时间和成本。“全是自家调制的菜品,好吃才能记得住。”他说。

这次活动,宾策所在的湘潭湘岭生态农业公司拿出500斤猪肉,让师傅们现场烹饪。除了辣椒炒肉,还有梅菜扣肉、莲蓬扣肉、肉皮冻、叉烧……沙子岭猪肉简直成了宾策团队湘菜创意的“缪斯”。

除了此次品鉴活动的主要承办者身份,宾策还是湘菜大师,沙子岭猪文化体验园负责人。他长期在餐饮酒店行业打拼,此前还远赴缅甸投资酒店,2020年后回乡。因为钟情家乡特产沙子岭猪,经过几番考察,和朋友决定斥资上千万元,打造一个真正的沙子岭猪文化体验园,塑造全新的沙子岭猪IP。

吃沙子岭猪、制沙子岭猪、展沙子岭猪、玩沙子岭猪、售沙子岭猪,是沙子岭猪文化体验园的五大功能,意在通过文化创意、农旅融合等手段,为消费者提供观赏、学习、品尝、购物等多重体验。而今,这个文化体验园正在打造集沙子岭猪食品加工厂、沙子岭猪文化馆、沙子岭猪文化艺术走廊、“猪猡乐”沙子岭猪主题文化餐厅以及配套网络电商传媒等为一体的沙子岭猪一站式体验中心。

占地78亩的文化体验园,是在原湘潭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基本保持原貌,而且体验园就在当地的砂子岭(俗称沙子岭),可谓名正言顺。从地理方位来看,说来也巧,体验园就在湘江的西北方向,与杨梅洲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历史上,自明代以后,湘潭河运繁华盛景正是自杨梅洲始,到小东门河段,商船云集,绵延20里。

七八月间,文化体验园香莲满池塘,莲花与荷叶簇拥着,粉的、白的甚是好看。定眼望去,一株株莲蓬就在远处耷拉着脑袋。闲暇,与三五朋友相约,身处文化餐厅,品特色猪肉系列菜品,迎面尽享丝丝凉风,再有荷塘送来的氤氲水汽,别提多惬意!大人有地方待,孩子有地方玩。站在文化餐厅远眺,越过池塘,在主道的东侧,就有儿童游乐场地,这是与沙子岭猪零距离互动的地方,可以观看它们跳水、游泳、奔跑,在沙地上与沙子岭猪互动。或许,宾策想要打造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由、纯真与快乐的场所!

七八月份,沙子岭猪文化体验园内荷香四溢

如今,沙子岭猪文化体验园首期工程——“猪猡乐”主题文化餐厅已开放营业,“全猪宴”等特色菜品琳琅满目。从一款导航软件显示的出行大数据评分来看,这个文化餐厅属于4.5分“超棒”的水平,同城出行热度属“火爆”层次,中餐体验排行也在同城中居前列。

作为沙子岭猪产业推进服务部门负责人,看着企业积极探索,湘潭市畜牧水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心主任左晓红更是着急,她必须比企业想得更多更远。“现在,产业日趋稳定,消费、渠道、认同感却不是轻而易举所能达到的,要做的事太多了。”她说。

去年,吴买生从湘潭市农业农村局退休,接棒人是推广中心负责人粟泽雄,继续分管市家畜育种站,特别是沙子岭猪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粟泽雄调离后,左晓红接棒。此前,他们都曾是吴买生团队的一员。

“产品营销需要创意,需要满足消费者关切,成就消费者需求。沙子岭猪似乎天生就带着卖点。”左晓红说,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少年时代最喜欢吃的红烧肉就是以沙子岭猪肉为原材料制作而成。2015年湖南省发布的地方标准《毛氏(家)红烧肉》规定沙子岭猪五花肉为制作红烧肉的首选食材。

但仅仅靠沙子岭猪天生卖点,还远远不够。现为湘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的粟泽雄感慨,沙子岭猪之特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品牌分辨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都需要落地。

2022年,湘潭市畜牧水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心围绕沙子岭猪消费端、渠道端、品牌端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策划。中心开展了沙子岭猪肉进平台、进商超、进餐馆的“三进”活动,进餐厅、进商超、进学校、进社区、进食堂的“五进”举措。在此次湘潭万楼举办的活动上,又成功发布了沙子岭猪吉祥物形象——“沙沙”和“岭岭”。

燃爆湘潭,走出湘潭,走向全国,是湘潭的战略,也是湘潭的梦想。

今天,湘潭和长沙、株洲已成三足鼎立之势,两两相距不过30公里。他们都被湘江巧妙地串联,形成长株潭城市群。这是湘潭的机会。

在楚随安的战略中,现在湘潭本地销售的沙子岭猪还只占到20%的份额,他的产品早已走出湘潭,触达长沙、株洲、衡阳、郴州……

沙子岭猪雪花肉

目前,湘潭全市形成了存栏沙子岭猪原种和父母代母猪2万头、年产优质猪30万头、新增屠宰加工产能100万头的生产规模,沙子岭猪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沙子岭猪肉已在长株潭开设多家连锁专卖店,并联合电商销售沙子岭猪肉类深加工制品。通过伟鸿、三旺等企业将分割肉、中乳猪出口到港澳市场,年创汇达6000多万美元。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左晓红说,在前期育种科研基础上,未来还要继续破解沙子岭猪的基因数据,将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应用于新品种选育,加快基因纯合,提高选种效率,缩短育种时间。再通过3-4个世代的持续选育,育成一个国家级生猪新品种,为解决生猪种业“卡脖子”难题做出新贡献。左晓红提到的新品种,正是湘岭黑猪,目前正在培育阶段。

眼下,宾策的预制菜生产线正在试运行,量产指日可待。湘潭龙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湘贤主导的专卖店和餐饮一条龙项目即将与市民见面。届时,品沙子岭猪肉又将有了新去处。目前,他们都在推进与农户开展“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10户、20户、30户……在湘潭,以合作共养沙子岭猪带动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是的,为了一头猪,湘潭集结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链人群,他们依然在找寻什么,围绕一个跨越千年的地方猪种,破解、开发、集成,一拨接一拨,一年又一年。即便是本已退休、安享晚年的吴买生,依然置身沙子岭猪的产业开发热潮中,还像个年轻人一样,一提到沙子岭猪,就两眼放光。

湘潭仍在追问:国潮猪肉沙子岭,味抵心田待何时?

金湘潭,今湘潭,过往千年的繁华与喧嚣,湘江即是见证者。而今,她北去的身影,依然决绝。但她没想到的是,一股国潮猪肉新势力正在此处集结,一份倾注了众人共同情感与群体记忆的事业,载着重振本土猪肉自信的热望,扬着唇齿留香美好期望的风帆,正在杨梅洲一字排开……

作者:中国畜牧兽医报记者 章勇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