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北京房山大峪沟村召开

2023-10-26 17:0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胡琪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的重要指示精神,10月22日,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举办。会议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新理念新经验,推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会议现场。

此次研讨会由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联合主办,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并吸引了来自三农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出席该研讨会的嘉宾有国家乡村振兴领域专家曲天军、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朱洪启、全总原职工交流中心秘书长王舟波、北京市农研中心副主任张英洪、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刘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所长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吴惠芳、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法研究中心主任任大鹏、中国农业大学教师尹荣华、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党支部书记范鹏远和兰考县谷雨联社党支部书记张砚斌以及部分村民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齐聚一堂,成为一次思想的碰撞和合作的重要研讨会。

会议现场。

朱启臻教授首先介绍了退休返乡所创造的乡村建设“五微”模式,即选择一个“微社区”,从带领农民建设自家宅院的“微景观”、改造耕地为“微田园”开始,通过发展“微组织”,创设“微场景”,实现了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初见成效。朱启臻教授认为退休人员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对带动乡村投入、更新发展理念、促进生活方式变革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研究领域专家曲天军认为,大峪沟村发展到今天的模样,主要得益于领导有力、科技赋能、群众积极、品牌资源以及中国农大的专家队伍倾注了大量心血。针对该村下一步发展,他提出五个建议:一是专家团队帮助当地群众壮大磨盘柿支柱产业;二是开展林下资源的开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磨盘柿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打造、产品溯源等应迅速启动;四是大峪沟村民宿建设的规划应该有统一的部署,引导形成特色村落风貌;五是磨盘柿文化和乡村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建议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争取上级支持,努力在北京房山区建成一个美丽乡村的典型、乡村振兴的样本。

会议现场。

北京市农研中心副主任张英洪研究员认为乡村建设应该注重三个问题:一是乡村发展需要注重细节。推进科技富农,需要关注科普知识细节,将科普落到实处。二是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定位市场问题,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科技赋能、文化赋能、金融赋能等可以有效推动乡村发展。三是通过建设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的措施,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行各业、各个途径的共同推动。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阐述了科普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特别提到乡村振兴关注的不应仅是经济,还必须关注中小学的文化和教育。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农村教育还是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这对学生们的长远成长不利。其次科普下乡工作做的还不够,人们对科普知识的了解尚处朦胧状态。因此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到农村来,为乡村的科学教育和科普做出一番事业。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朱洪启认为农村科普不应追求大而全,小而美的农村科普是乡村建设的关键。仅靠短暂的几场农民知识讲座是无法改变农民思想的,需要将农村科普落到实处,让农民从自身实际出发感受到科技对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促进乡村发展。农村科普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注重与农民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对接。

博士小院部分挂牌。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指出,八十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普工作在当时是时代洪流中的主流,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然而,随着进入21世纪农业、工业过剩以及各领域过剩经济的出现,科学技术的作用减弱,财富的主要来源也不再是科学技术了,人们的科普意识衰落。这需要科普场景和科普内容的转换。大峪沟村朱启臻、朱启酒两位教授回乡,使用了新的科普方式,展现了新的科普场景,扩展了科普文化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科普和如何科普两个问题。他们通过乡村会客厅等方式,让科普主体与科普客体相互转换融合。迎来新村民,团聚老村民,显示了城乡中国时代重拾人文精神,讲好发展故事,对科普人物和内容,进行了再发展,再融合,再创造。

河南省兰考县谷雨联社党支部书记张砚斌发言说,来大峪沟村的学习对于南马庄村的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南马庄合作社已有近20年历史,但发展进展受到瓶颈制约。他提出三个向大峪沟村学习的方向:一是学习大峪沟村招揽北京市区客源的做法。提供综合服务,包括饮食、住宿、旅游、购物和娱乐。二是从大峪沟村的博士小院到南马庄村的科技小院。以创新推动村庄发展,这包括开发农产品如稻香鱼宴,传承合作社的精神,以及鼓励农民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创办民宿。三是弘扬大峪沟村的“亲力亲为 身先士卒”精神。村庄发展需要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改造小院示范给群众看,以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村庄的繁荣。

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党支部书记范鹏远发言说,从博士小院到科技小院有着许多可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大峪沟村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两位教授的辛勤付出催生了村庄的繁荣。这告诉南马庄村,只有留得住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南马庄村以稻鱼混养为特色,可以考虑打造景观稻田,将每一块土地都变成令人陶醉的景色,吸引游客的眼球。接下来,要学习大峪沟的理念和经验,振兴南马庄。

会议现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刘忱教授强调知识分子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要胸怀天下、脚踏实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她认为,大峪沟村朱启酒、朱启臻两位教授通过专业理论和工作方法,以及文化科技赋能乡村,展现出卓越的行动力,包括传递先进理念给农村,用家乡情感组织农民,利用学术优势推动产业发展,通过行动给乡村带来新希望,把更多的发展经验进行在地化创造和升级,为关怀乡村的高校老师和研究人员如何为乡村赋能提供新思考。两位教授的经验表明,知识分子应该怀揣人民情怀,解决农民问题首先需要解决自身问题。不是仅仅发表议论或对农民指手画脚,也不是完全隔离自己,而是与农民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有意义的框架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法研究中心主任任大鹏教授认为科技定义需要扩大,不仅仅包括自然科学和主流技术,还应包括社会科学。他认为,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更依赖社会化服务,而不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此科技应该以不同的方式为农村服务。这种情况下强调科技振兴乡村需要深入探讨公平和正义问题。他表示,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会导致技术替代,可能对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引发新的不公平现象。他认为朱教授在大峪沟村的实践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树立了榜样。然而,在更多的乡村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是挑战,他呼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以更好地实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叶敬忠教授指出,乡村建设要重视乡村振兴好措施的延续性实施,注重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结合。要重视政策在五年、十年的落实效果,以整体性眼光看待乡村规划。特别要发挥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作用。农民是村庄的主人,要使其从跟随者、陪衬者转向实施者、创造者,发挥村庄内生作用。知识分子和乡村建设者要关注农民关心的议题,叶教授调研发现,健康、教育、养老、就业是农民最为关切的问题,乡村建设要向提升农民幸福感方向奋进。

与会者参观博士小院。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所长何慧丽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提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三点关切:首先,挖掘乡村地理资源的多元功能。如大峪沟村通过发展柿子采摘、地理资源的科普以及柿子相关产品的加工制作,实现了种养、加工、文旅等三产融合的发展效益。其次,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三产融合。通过科普文化节的节目安排、景观设计和活动设置,展示乡村的多功能和效益,如艺术美术科普、自然教育科普、食用体验科普等,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最后,乡村振兴要从个人、小事和既有条件做起。个人要先说服自己,像大峪沟村的朱家兄弟一样,通过自己的亲力亲为试验示范来带动乡村振兴。同时,从微小事件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如大峪沟村通过微田园(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种植、微景观设计、微空间改造、微社区改善、微组织营造等,创造了“博士小院”等一系列成功案例,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微观经验。此外,从既有资源条件出发,不依赖他人,循序渐进实现目标,这是一条可行的经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