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各自为阵”为“搭台唱戏”,从“靠天吃饭”到“智慧菇房”,“县域工厂化”打造乡村振兴“集结号”,菌包社会化服务缀点联农带农“满天星”,菌稻轮作创模式,林下经济辟金路……一步一新景,福菌正勃发。
食用菌是福建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福建省紧紧围绕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着力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布局优化、生产发展模式创新、工厂化设施化水平提升、三产融合及“五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呈现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的良好态势。
福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
搭台唱戏 “八方”跃迁
优势产业集聚发力
“一菇独秀”,托起小镇大产业。
液体菌种的推广,突破了传统种植技术瓶颈,让秀珍菇种植实现了自动化、标准化、周年化;“福秀1号”“金秀”等新品种的引用,打破罗源秀珍菇品种桎梏,推动品种更新换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罗源县起步镇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种植基地,目前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食用菌产业年产值达7亿元。
在屏南县,“长桥镇食用菌产业提升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今年3月以来,长桥镇半圳经济合作社新建成的15座爱尔兰智能温控大棚“住”进了食用菌珍稀品种——红托竹荪,利用“恒温、恒湿、恒氧”的立体种植模式,大大提升了食用菌生产工厂化、标准化水平,助力屏南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桥镇半圳经济合作社试种红托竹荪。
根植于特色乡村产业,福建各地高掣“菌旗”,由特聚广、由广致深,挖掘出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涌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澎湃热潮,在八闽大地拉开一幅幅“产业优、百姓富、生活美”的幸福图卷。
集聚,关键在蓄积地域优势、簇发产业生机。2021年以来,福建着力福建珍稀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聚焦“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古田、罗源、尤溪、顺昌、浦城、屏南、南靖、漳州高新区等8个县(区)展开集群建设,谋划实施“一核、两区、三基地、一中心”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做强做优银耳、杏鲍菇、海鲜菇、双孢蘑菇、秀珍菇、灵芝、茶树菇等优势特色品种,实施良种繁育、工厂化生产设施、标准化生产、采后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能力、三产融合等六大方面提升工程。
为高效推动建设,福建构建“1+1+1+8”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1个工作协调小组、1个工作专班、1个专家顾问组和8个项目县的工作机构,采取月调度、季通报、专班现场督促、专家挂钩服务等方式,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协调解决问题。
福建整合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等各类资金,向8个项目县倾斜,两年来安排资金近5亿元,先后印发了多个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资金、人才、金融、保险等各环节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活力,2022年全省食用菌全产业链价值超1200亿元。
政府“搭台”,产业“唱戏”。产业集群的建设,推动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构建了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达到一产提质、二产提升、三产提档的发展目标。
“托管”加速 “链条”精铸
专业化分工体系渐趋完善
“一个菌棒可补贴一毛二,有了社会化服务补助资金支持,我们做菌棒更有底气了,辐射带动山区村落的400多户菇农进行香菇反季节生产。”在泉州市永春县锦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九台香菇菌棒全自动生产线齐齐运转,标准化的菌棒生产保证了产业“大体量”“优质量”。
自去年以来,泉州市永春县锦都食用菌合作社享受到永春县政府食用菌产业社会化服务补贴,按照承接服务组织补助资金40%、被服务农户补助资金60%的标准,持续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以“点线面”结合的形式,年生产及推广菌棒500万袋,年产鲜香菇5000吨。
永春县菌棒社会化服务。
社会化服务与专业化分工相辅相成,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提档加速。
同样在银花灿然的古田县,“县域工厂化”模式道如砥、势如潮,成为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完美结合的典范:以往,购置原辅料、菌种培育、菌包制作、栽培、采摘、烘干、销售等环节全扛在菇农肩头。现如今,古田的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环节都能实现机械化,由专业化公司统一供应菌包,接管产前产后两头,菇农只负责菌菇管护、安心种好菇,每棒可获得0.9元至1元的收入,风险小了、收入稳了。
福建将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的环节“托管”给服务组织,更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效率提高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了。
与此同时,社会化分工菌包供应新模式在福建各地落地开花,通过建立“企业+农户”利益共享链,让食用菌产业发展迈上“快车道”,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目前,福州、漳州、宁德等地菌包社会化服务模式渐趋成熟并推广应用,食用菌良种专业化生产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全省现有专业化菌包生产供应中心118家。
如今,福建省已基本实现大到机械装备、小到栽培袋套环等环节的本土化生产,除原料外的菌需物资自主生产体系较完备,原料物流、菌种供应、菌包生产、出菇管理、菌渣再利用和产品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涉及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精细分工与社会化精准服务体系已具雏形。
“云上”亮技林下生金
创新模式质效双提
科技,是产业提振的不竭动力。插上技术之翼,福建食用菌产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打破产业发展瓶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在移动智慧菇房里栽培这个秀珍菇工厂化栽培高产菌包,每周都可以出菇采菇,我们夫妻就管理这10间小菇房,年均可增收16万元!”何国文笑眯眯说道。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移动智慧菇房已成为一种菌业“新潮”。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体系漳州试验推广站体系团队筛选出秀珍菇工厂化栽培的专用品种,将优质菌菇出菇时间由原来的60天缩短至6-7天,产量提高10%,其推广的移动智慧菇房,不仅可用app实时监控秀珍菇生长情况,还可以进行光照、温度、湿度等生长阶段参数控制,做到标准养菇、智慧管菇、循环出菇。
漳州移动智慧菇房新模式以科技为支撑,聚焦智能化养菇的优势,发展立体化、设施化栽培,锚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农村的闲余时间、闲杂土地、闲散劳力, 打造“菌包专业化生产、企业技术服务、农户出菇管理”的产业发展模式,解锁食用菌联农带农新路径。
以智赋能,提质增效。福建有力推进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目前,全省有工厂化生产企业一百多家,漳浦万辰生物、厦门如意情、顺昌神农菇业等大型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成为发展主力军,金针菇、海鲜菇、银耳等传统工厂化主栽品种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同时,鹿茸菇、双孢蘑菇、蛹虫草、草菇等在漳州、宁德、南平、三明等地相继实现工厂化量产,品种结构更加优化、栽培技术相继突破,为食用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发展模式,让福建食用菌从“云上”亮技,到“林下”生金。
龙岩武平县掘深山区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格局,让深山难寻的野生灵芝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
武平县推广紫芝“控氧保洁”小拱棚提质增效技术,出芝率达到95%以上,与常规模式相比提高20%。2022年武平县累计林下种植紫灵芝2.82万亩,产量350吨,全产业链产值2.3亿元。
“不砍树也致富,林下也能淌金流。”千亩灵芝基地,林间生机勃勃,对于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村民而言,发展紫灵芝产业正逢其时。今年,万安镇成功创建申报省级(灵芝)产业农业强镇,计划投资1500万元建设灵芝产业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灵芝产品深加工、研发和销售体系平台,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此同时,“灵芝+”文旅产业方兴未艾,利用紫灵芝采摘节引流四方游客。
一朵朵优质的紫灵芝从长于深山到走出大山,步履维艰、成绩显著。
武平灵芝文化节。
无独有偶,在龙岩长汀,茯苓产业发展风生水起。魏仕斌是当地茯苓种植带头人,针对春季种植茯苓成活率低、产量低、种植时间短等难题,魏仕斌率领团队反复试验、改良创新,于2020年发明了伐桩顶面接种法,“可以让茯苓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减少了白蚁危害。”
以长汀为原点,魏仕斌的技术创新辐射到全省乃至全国,在连城县、上杭县、清流县、明溪县、闽清县等建立示范基地总面积达上万亩,落地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等地,带动种植茯苓面积近3万亩。
林下经济潮涌,田间稻浪菌舞。
在漳平市象湖镇的田间地头,村民们完成稻谷的采收后,便开始为接下来的冬闲田栽培香菇作准备。
水稻闲田上搭起了简易菇棚,地栽香菇生长实现菌稻双优增值,让象湖镇农户每年每亩平均增收约1.3万元。等到香菇生产期结束,40%的菌渣可以直接回田成为土壤的有机肥料,既“种地”又“养地”,推动当地的香菇产业转型升级,从资源耗费型迈向生态经济型。
“冬无闲田”景象新,福建在邵武、屏南、漳平等山区大力发展香菇、黑木耳、竹荪、大球盖菇等菌稻轮作模式,实现“一田多用”,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特色食用菌发展“有劲有节”。
生产添绿“福菌”溢香
品牌效益愈加彰显
福建省坚持绿色发展和品牌发展理念,积极创建省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防控技术,规范“一品一码”可追溯管理,推进“三品一标”和品牌建设行动,提升“福”字号菌菇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十三五”以来,全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2022年食用菌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50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119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5个,打造了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5个、知名商标 68个、名牌农产品9个,产品质量过硬,竞争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
10月20日,以“产销融合发促发展 合作共赢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食用菌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菌博会”)在福州盛大开幕。
第四届中国食用菌产业博览会在福建福州举办。
据悉,自2020年以来,菌博会吸引古田银耳、罗源秀珍菇、云南野生菌等超60个优势生产基地,集结了雪榕、华绿、仙芝楼、寿仙谷、神农等超1000家企业参展,吸引食用菌业界专家、客商超万人,推动全国食用菌行业增进交流、创新、融合,跃升成为规模第一、行业领先的“菌业大平台”。
作者:龚玉 王彪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