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聚是一把火 散是满天星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依托“一所五地”布局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郝凌峰
  • 2023-11-01 18:56:44

“开炉喽——”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瑞元村,烤烟房前满目鎏金,黄灿灿的烟叶昭示着一年的好收成;“收烟叶嘞——”四川大凉山区,粮烟融合产业带基地里,油菜烟草轮作的千亩农田正迎来烟叶大丰收;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新龙村,老烟农在科技人员带领下放下锄头学起电脑,以新农人的身份融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蒲渠里村,一批批青年人走入青岛基地,学习体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撒一把助农火种,聚一股振兴力量。从西南山区到东南丘陵,从种烟叶到兴粮油,从技术“育烟”到科技助农,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以青岛所部为中心,构建起青州所区、青岛试验基地、西南试验基地、宣城试验基地为支撑的“一所五地”发展布局,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遍洒兴农助农的星星火种。

技术火种:把高效生产带进莽莽山区

巍巍大凉山,旧貌换新颜。摘掉贫困帽儿、砥砺致富路的凉山州此时正值烟草收获期,烟草所烟草种质资源与生物育种创新团队研究员罗成刚忙得脚不沾地。“烤烟关系着老乡们一年的收成,得去挨家走走,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好帮着出出主意。”十三年前罗成刚与烟草所西南基地的众多科技人员一起乘飞机、搭火车、换汽车一路辗转间来到凉山州西昌市大兴乡新民村,他们住在烟站,守在地头,十年扎根苦干把技术火种遍洒山区,与烟农们一起见证了山区农业生产从传统粗放到高效生态的转变。

“我种了一辈子烟,让你们一说,连水都不会浇了?”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西南基地扎根大凉山,当一批批科技人员走进山区,挨个地头蹲点儿推广新技术时,烟农徐加强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多数种植户对科技人员的疑问。老山区有着传统的耕作方式,新技术、新模式在贫瘠的土地上落籽扎根并非想象中那般容易。

听专家的意见还是固守自己的经验——这是一个问题。

7月烟叶迎来收获,徐加强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按照专家指导进行种植,不光‘黑爆’现象少了,烟叶质量明显提升,产量也比往年提高。”以徐老汉为代表的老烟农们对科技人员心服口服,大凉山烟叶绿色高效种植序幕正式拉开。驻扎大凉山的十年间,烟草所将众多先进技术带进大山深处,结出累累硕果:选育出中烟207、中川208、中烟300等多个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的新品种,实现了良种育良烟;应用免墒移栽、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一系列革新生产技术,助力当地农业生产不断增收;病毒病免疫诱抗剂、微生物菌剂、海藻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研究所成果转化产品不断落地示范,推动高效绿色农业生态逐年形成;新型电热密集烤房群、无人机遥感监测、自走式智能施药机器人、新型诱捕器、病害检测试纸条、农残快检仪等成果装备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一茬又一茬的新技术、一个又一个的新模式正带动烟区三农生产向高效、高质转型升级。

人才火种:让人才活水浇灌乡村沃土

“你们来,不光烟农弟兄们欢迎,我们山上种果树的也盼望了很久啊!”苹果种植户刘明华紧紧握住科技人员的手,是信任也是托付。除了种烟,苹果和花椒也是越西县重要的产业,奈何苦于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多年来农户们还是停留在摸索阶段。2020年烟草所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张怀江副研究员到越西县召开了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会,为120多名基层技术员、果农就苹果病虫害防治进行了专题培训,对解决当地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边,在宣城基地,驻点博士和教授们组成的“专家技术团”也成了当地农户的“技术主心骨”:研发出太子参“脱毒种苗”,为农户推广金线莲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帮助农户防治金丝皇菊根茎病害……专业人才融入农田、农村,帮助农民结出丰收的硕果。

建设农业强国,首先作为主体的农民得“强”。烟草所通过技术培训、科普宣传、院校合作等方式,为乡村引人才、育人才,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变,为乡村人才池不断“蓄水”。

2017年,烟草所与四川省烟草公司凉山州公司共建凉山州院企联创烟叶技术中心,积极在西南地区开展农业生产相关技术培训,推广普及科学技术及先进种植理念。“烟草所常年有20余名专家深入烟叶生产一线,年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30场次,直接培训各层次人员1000余人次,促进烟区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烟农增收。”烟草所成果转化处处长许立峰介绍。与此同时,为了在青年人心中播下助农兴农的火种,烟草所与西昌市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创新基地(西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西昌)”等人才培养平台,与青岛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共建了教学科研与学生就业实践基地,拓展了青年人才培养与实践锻炼的双轮驱动模式。“双脚踏进烟田里的时候,有种扎实又真切的感觉,很激动!”又是一年高校实习季,青岛农业大学烟草专业的本科生同学们在烟草所青岛基地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开启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迈步。据了解,在烟草所青岛基地,近年来每年都有10余名新入所职工开展3个月的入所教育实习,参与烟草农业科研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从高校毕业生成长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40余名新回所研究生在青岛基地开展耕读教育主题实践,参与夏烟移栽,从研究生新生成长为“三农”青年一份子;每年200余名来自各大高校的本科生在这里开展专业教学实践,了解烟草生长、加工环节,从烟草“理论达人”成长为“实践小能手”。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既需要引入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才“输血”,也需要就地培育人才“造血”。通过人才培训、科普教育等不断提升当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是让乡村人才队伍保持长久生力的关键一环。经过多年探索和经验积累,烟草所科普团队在三个基地形成了以田间展示、科普场馆参观、科学小实验、科普讲座、科普视频等多个科普环节构成的科普体系。从2019年起,烟草所依托“一所五地”,每年在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三个试验基地所在地同时举办“农科开放日活动”,通过科普视频、实物展示、互动答题、科学实验、科普参观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设置,向周边学校师生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让公众对农业科研和现代农业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浓厚的兴趣,提升了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同时,营造出关心农业发展,支持农业科研的良好氛围。

振兴火种:探索“烟草+”高质量发展路径

“我这95亩烟田,一亩地毛收入在5000—6000元左右,再加上烟地里套种的20亩黄豆,一亩地可以增收500元左右,综合算下来一亩地收入在5500—6500元左右”越西县瑞元村种植户刘加伟为记者介绍起近几年在烟草所带动下进行的“烟草+”一年两作种植模式,言谈间对收获成果格外满意。

既要稳住“粮袋子”、扶稳“油瓶子”,也要帮百姓鼓起“钱袋子”。近年来烟草所积极探索“烟草+”种植模式,围绕烟区现代农业发展,开展“增收惠农多元种植模式研究”和“凉山州促进烟农增收示范基地建设”研究,筛选出水稻、油菜、大豆、特色谷物等适宜与烟草轮作、复种的特种作物,探索烟草与特种作物复合种植的“烟草+”惠农增收高效种植模式,走出一条烟区“粮烟协作、一体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烟草所以宣城基地为依托,与安徽皖南烟叶公司共同推进1:1隔年烟稻轮作生产模式,实现户均种烟收入50万元以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了烟叶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不敢信吧?就在几个月前,我这块地里还是一片油菜花嘞。”在越西县,成片连方的烟叶正迎来收获期,种了22年烟叶的郭加金腰板挺直背手站在地头儿,满是骄傲和喜悦。郭老汉告诉记者,他种的油菜是烟草所推荐的早熟品种川油48,5月份收了菜籽正好要移栽烟,两头儿不耽误。烟草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构建的“烟草-油菜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筛选出抗旱、抗寒油菜品种,优化烟油种植技术,在凉山、临沂、潍坊应用,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受惠。如今,越西、兰陵、诸城烟区每亩增加烟叶产量30-50斤,新增菜籽300-350斤,土地综合收益增加900-1200元。

当油菜花终于落籽越西烟田,四川凉山州大兴乡新民村也同样稻香满田埂。烟草所西南基地积极探索烟稻融合技术,在轮作区种植粳米基础上,推广种植黑香米、紫香米、红香米、黄香米、绿香米等5个特色水稻品种,采用绿色生产理念开展全生育期管理。烟稻水旱轮作有效改善土壤生态,实现烟叶与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粮烟高质量融合,助力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

烟草所所长张忠锋告诉记者,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未来烟草所将围绕“五大振兴”领域持续发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一幅幅农业强、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