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文旅 详情
黄河文化热三晋
——2023黄河非遗大展侧记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倪杨金子
  • 作者:马玉
  • 2023-11-10 22:20:01

奔腾不息的黄河流经山西966公里,滋润着这片土地,孕育出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逐水而居,耕田劳作,以农耕文化为底色的黄河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脉。

赓续历史文脉,弘扬黄河文化。11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黄河非遗大展在太原拉开序幕。沿黄9省(区)3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6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既是对黄河非遗的大型展示,也是对黄河文化的广泛传播。

非遗里的“农”元素

立春时,农民拉犁耕种;清明时,牧童骑黄牛;立夏时,荷花微微荡漾……在黄河农耕文明主题展区,一套二十四节气花馍,由非遗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历时40多天精心打造亮相,生动呈现了节气与农事生活的渊源。

“尧定立法、舜耕历山这些耕火传说承载和寄托着黄河流域儿女们对文明起源和先祖的认知,通过沁源剪纸这种非遗方式,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尔峰说。

此次黄河非遗大展开设了黄河农耕文明主题展区,以“大河溯源、大河滋养、大河奔流”三个板块展现农耕文化下黄河非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示黄河农耕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传说、民间文学和与农耕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制作技艺、传统节日庆典、二十四节气。

黄河涵养了两岸区域,农业发展繁荣了经济生活。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贾银永的手中,近百个小泥人将抬阁、背棍等十几种民间社火表演展示得惟妙惟肖;非遗匠人用巧夺天工的刺绣、堆锦、堆绣等技艺将传统布艺文化再度呈现。

据介绍,此次展览还设置了剪纸、木版年画、非遗面食等展陈区域,组织了黄河流域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如绛州鼓乐、北路梆子、临县伞头秧歌、浮山木偶、太原锣鼓等。

内蒙古的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山东的鲁锦、甘肃的东乡族擀毡技艺、四川的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陕西的钱纹罐烧制技艺、青海的河湟刺绣、宁夏的仙鹤八宝茶传统制作技艺、河南的钧瓷烧制技艺……来自沿黄9省(区)的代表性非遗集中展示。

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演绎

展会这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百锁用棕刷饱蘸印油,均匀地刷在雕版表面,随后将一张宣纸轻轻覆上,再用趟子从雕版中心部位向四周趟平,自宣纸一角轻轻一提,关公形象跃然纸上。

那边,山西文旅虚拟星推官青鸟通过动捕技术,数字化呈现出形意拳。腾讯游戏联合太谷形意拳非遗传承人杨立勇,运用数字技术使非遗实现了现代化表达。

市集化展示非遗的同时,山西打造文化沉浸式场景。“黄河九曲、数动非遗”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了腾讯游戏和山西省文旅厅联合打造的黄河非遗数字化成果。

此次展会特设了“黄河九曲、数动非遗”主题展区,植入多项黄河流域非遗的游戏《妄想山海》上线全新版本,以多种内容互动的形式展现黄河非遗魅力。

在“遇见黄河”文化展览长廊内,山西澄泥砚、静乐剪纸、陕西西秦刺绣、甘肃敦煌彩塑、兰州黄河水车、内蒙古马具等,在玩家靠近时可触发交互,展品介绍信息尽收眼底。长廊内放置着非遗唱片机,玩家可交互选择播放音乐,感受传统龙头琴乐器、花儿民歌的别样魅力。

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让黄河文化深度走进生活。

在保护中历久弥新

“采矿、炼泥、制作、烧制都是由工人师傅独立完成,手工制作,成型工艺需要30多道工序。”乡宁民间紫砂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丽花说,她是此项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作为芮城布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淑娥从事传承工作25年。在传承中,她为传统布艺融入卡通等时代元素,开拓出布艺的发卡、耳钉、抱枕、钥匙扣等功能。

在非遗匠人对“非遗好物”坚守保护的同时,山西提出建设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通过培育以工美大师为代表的人才队伍、提升工美行业的创新设计能力、壮大优秀工美企业、促进产业协同和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发展,激活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11月7日,山西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暨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大会,宣读了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及第六批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名单,旨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工作。

此外,这次2023黄河非遗大展还对格萨尔(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区、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试验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沿黄省(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果进行展示,将黄河文化传承和流域生态保护并重,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奔腾不息,黄河文化经久不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玉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