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西藏当雄县达布村:纳木错畔的牧民欢歌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西藏李鹏
  • 2023-11-15 20:49:08

在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天湖”纳木错犹如湛蓝的明珠镶嵌在黛青的草原之间,延绵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与之遥遥相望,极目远眺纳木错与蓝天白云相连。

作为旅游胜地,纳木错的观光游客络绎不绝,三五成行或沿湖漫步、或沉醉壮美风景,不时有牧民穿着藏族传统服饰,牵着白色的牦牛、雄俊的马匹供游客骑乘、拍照,这也成为纳木错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茫茫草原上,达布村坐落在纳木错畔,世世代代的达布村人在这里生活繁衍,逐水草而游牧,纳木错畔丰美的水草是他们传统的夏季牧场。而今,随着纳木错旅游的兴起,达布村人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

牛马背上琢磨出的生意

达布村的形成已经无从考究,但自古以来,达布村仍是牛马背上村庄:春夏,随着纳木错畔雨水充沛牧草丰美,村民们赶着自家牲畜、带着生活品迁徙到湖边;秋冬,随着气候转寒,人和牲畜们转场到海拔较低、气候较好的远处山沟,以便牲畜能够顺利越冬。而今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多村民已经在湖边不远处定居,只有少部分村民按照村“两委”统一安排,负责带着全村的主要资产:牛、羊、马,到冬季牧场放牧。

“之前,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除了放牧没有其他营生。”村党总支部书记达瓦多吉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80后达布村人,人生的前20年也是在日复一日单调的放牧生活中度过。“大概是2006年前后,纳木错旅游资源开发,看着景区建起来、游客多起来,我们就牵着牛马到湖边,想着看有没有游客喜欢骑乘或是合影的。”起初,也就是达瓦多吉和个别牧民,在自己家的牲畜中选出健壮英俊的,套上绳索、垫子简单装饰下,尝试靠着景区旅游资源挣些现钱,据达瓦多吉回忆,在当时他1年就能挣6000元左右。

当时谁也没有盘活资源这个概念,也就是看到游客多了,自家牲畜除了放牧还能有什么其他用途?牧民们自发性质地尝试,牛马等牲畜资源又多了一条变现的途径。逐渐,越来越多的牧民牵着牛马来到湖边,村里也成立了专门的旅游服务合作社,开始有组织地参与到纳木错旅游里,牦牛、马匹也不断升级:牦牛专门选择纯白的,配上手工编织艳红的头耳饰和绳子,搭上自家制作的色彩斑斓的坐垫;马匹选择健壮温顺的,头上插着饰品,配上整套马鞍具和坐垫。

现如今牛马骑乘合影已经在达布村形成了一个行业,也成为纳木错旅游的一张名片项目,2022年,靠着这个行当,达布村就收入近200万元。

建在湖边的临时党支部

一个行业的兴起,不总是一帆风顺,随着发展总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达布村也同样经历过这个时期。“大家都看到了这个甜头,一拥而上,没有组织,管理混乱,牛马多了破坏环境,争客拉客的事情也发生不少,牧民们之间起了矛盾,也影响整个纳木错旅游的口碑。”达瓦多吉回忆道。

如何扭转局面,在这时党组织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2016年达布村党总支开始探索“党建+合作社”模式,由村集体成立达纳牧人惠民旅游合作社,每年初召开村“两委”会议,对达布村投入景区的人员、牲畜等进行统一核定、分配、管理,年底根据全年旅游收入统一分红。为了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每年进入景区参与旅游的牲畜固定在60匹马、30头牦牛,再配上牵牛马的牧民、从事保洁、讲解的牧民,这些人员的分配是全村每年的大事。“牛马如今都是由村集体统一提供,人员都是要召开村‘两委’、村民大会,在适当照顾低收入家庭的同时,每年轮流去,给村集体交上牛马的租金后,剩下挣的钱都是自己的。”达瓦多吉估算了一下:除去每头牦牛租金3.5万元,马匹9000元,一年下来多的能挣10万元左右,平均也有5万多元,这对于一户牧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了。

为了方便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从2021年开始达布村党总支又在纳木错景区设立了临时党支部,“景区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游客在哪里,党员志愿者就在哪里”,临时党支部负责管理在景区服务的牧民,组织在景区工作的10多名党员义务讲解、清理景区垃圾,解决牧民们拉客、乱收费、服务态度差等问题。洛桑是一名临时党支部管理员,长期在景区负责参与旅游经营的牧民管理工作,他说:“有了临时党支部,这几年争客拉客的现象已经不见了,最主要的是有了矛盾纠纷、游客投诉等问题都能够通过临时党支部快速解决,这也提升了景区软环境。”

从传统放牧到全域旅游

步入达布村,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村子尽头,白墙红顶的藏式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道路两旁,炊烟袅袅,酥油飘香,一片祥和。

依着景区,靠着牲畜,如今的达布村已经告别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和纳木错景区强劲的带动作用,“牧业+旅游”在这里方兴未艾,达纳牧人惠民旅游合作社、达布村夏季牧乐园合作社、达布村旅游宾馆等项目在这里落地见效,牧人体验区、网红打卡点不断打造……

牧民们自发组织的唱山歌、跳锅庄等节目,不仅丰富了纳木错景区的旅游项目,也让游客体验到牧区文化,随着纳木错旅游不断升温,达布村也不断开发出牵马员、保洁员、导游员、驾驶员等工作岗位,使更多的牧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达布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百万元”集体经济村。

现在不仅本村牧民几乎都参与到旅游业,通过“牧业+旅游”走上了小康路。达布村每年还拿出收益的30%促进邻村纳木湖村旅游产业发展,吸纳邻近村居400余名群众参与到旅游服务,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致富。

“这几年村子变化是最大的,吃穿用都不愁,村民们个个钱包都鼓了起来,我们牧民也过上了现代生活。”达瓦多吉感慨道。而对于村子下一步发展,达瓦多吉也有自己的考虑:把牧业和旅游再融合,搭起黑帐篷、摆上藏式传统饮食,让游客体验传统放牧;建设自驾营地、配套餐饮、游玩一体发展;牛羊毛皮加工、手工艺品制作,一产三产结合发展传统手工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鹏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