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甘肃陇南:践行“两山”理念 做好生态文章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郑海燕 赵景茂等
  • 2023-11-15 21:57:28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讲好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日前,由《环境保护》杂志社发起“讲好生态环保故事”之绿水青山绘陇原媒体行活动在甘肃省陇南市拉开序幕。多年来,陇南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推动实施,以实际行动贯彻“两山”理论,不断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造中国文旅绿色发展新高地

深秋的陇南,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清澈的白龙江水潺潺流动,清风拂过两岸的橙黄橘绿,夹裹着花香扑面而来。

近年来,陇南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着力构建“大景区+全域游”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文旅康养胜地”,全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文化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62884

碧水环绕的陇南乡村美景。 何中清 摄

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介绍,陇南古称“武都”,是秦人的发祥地,别名“陇上江南”,是中国主要的中药材、油橄榄产地之一,享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中国油橄榄之乡”的美称。

 “2022年,全市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2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张柯兵说。截至2022年,陇南以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等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年产值达240亿元以上。

该市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思路,厚植“生态立市、产业富市、文旅兴县、品牌强县”发展理念,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优美的景观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厚的风物特产,科学谋划,总投资约621.87亿元,强力推进陇南南部山区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康养休闲产业园、成县西峡颂大景区等7个重点大景区项目建设。

同时,该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深入挖掘陇南历史、民俗、红色等文化资源,并将其文化元素植入旅游景区和景点、度假区和休闲街区、民宿客栈和星级饭店。编制发布“十条”旅游精品线路攻略,推出“五湖”“五镇”“两点、两带、两域、两环”等精品系列线路产品。

62885

有“陇上江南”美誉的陇南乡村外景。 资料图

在乡村旅游方面,该市坚持乡村旅游“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一盘棋”规划、“一体化”推进,让各类乡村特色资源优势相辅相成、竞相迸发,创出了一条品质优先、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陇南路径。今年8月,“甘肃·陇上江南·乡村休闲度假游”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目前,全市已建成2100多个美丽乡村,2个镇和20个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28个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7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25个,形成了覆盖广泛、业态丰富、选择多元的乡村旅游体系。

张柯兵说,陇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文旅产业无限的发展空间。据介绍,该市每年安排不低于2500万元的市级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和发展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等级民宿、文旅康养项目补助、旅游品牌宣传等文旅康养项目。近三年来,在市级财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给予陇南民航航线补贴资金共计3.8亿元,兑现旅行社“引游客入陇南”旅游奖励补贴资金134.35万元。

挖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富民产业

“成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资源,最大的出路是发展生态产业。”陇南市政协副主席、成县县委书记王文全在接受采访时说。

据介绍,成县历史悠久,是千年古县,有“陇右粮仓”和“中国核桃之乡”之美誉。该县聚焦“农业优先型、工业主导型”发展定位,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充分挖掘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擦亮生态底色,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城市“颜值”,以“生态+”带动“产业+”“文旅+”“互联网+”,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

白马寺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坐落在成县陈院镇,共占地面积500余亩,辐射周边2000余亩,是由村党支部引领、5家合作社及当地群众参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建成集订单辣椒、万寿菊育苗、开心农场、果蔬采摘及贵妃鸡养殖5大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生态观光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62886

示范园内青泥河上白鹭飞翔。 何中清 摄

据王文全介绍,该示范园是成县以青泥河重点水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按照“高标准规划、分期实施建设”发展部署,将连片流转的500多亩土地规划为集订单产业育苗基地、特色示范养殖基地、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基地、蔬菜种植推广基地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基层党建为引领,撬动民间资本入股、鼓励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导各类有实力的合作社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实现了集约土地资源,为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实施、统一化经营奠定基础。

如今,鸡司令贵妃鸡、北果园果品、李山生态土鸡、武山桔梗、深山源酸菜等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园区三年累计为村集体分红近10万元、流转土地收入70多万元。同时,不但就近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留守妇女等群体务工,而且提升了群众的农业技术水平。用工量累计达到2万多人次,支付工资130多万元。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白马寺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2019年注入中央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资金50万元,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指导,高标准建设苗床。2020年初,建成占地100亩的标准化育苗基地,三年来成功培育出3500万株万寿菊、720万株订单辣椒苗子,极大地满足了全县4500多亩订单产业大田种植需求。目前,该园区又投入60多万元建成温室大棚100座,用于发展西芹、象牙白萝卜、松花菜种植及订单辣椒、万寿菊的育苗。

62887

富有陇南特色的成县农业生态园内民居。 何中清 摄

同时,该园区依托陈院生态园3A级景区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群众集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先后建成500余米的南瓜长廊和占地10余亩的“北果园”果蔬采摘园,在6个温室大棚内种植奶油草莓,每年吸引游客达5000余人次,经济效益近20万元。

1996年出生的白马寺村村民尚育康,因一边养殖贵妃鸡一边拍摄短视频而成为走红网络的“鸡司令”,牵头成立了成县贵妃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 “五统一分”“合作社+农户”养殖发展新模式,年养殖贵妃鸡3万只,产值270万元。目前,正在对贵妃鸡养殖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建设贵妃鸡火锅店和珍稀动物观赏园。

王文全说,未来,成县将持续做好“大山”文章,依托“中国核桃之乡”招牌,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推动“成县味道”由地方特色农产品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转变。同时,通过“互联网+”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电商全产业链各环节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2万人,2013年以来累计销售53.78亿元。

留住美丽乡愁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来到徽县嘉陵镇田河村,村内千年古银杏已悄然换上“金装”、铺上“黄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这块“金招牌”,也为当地带来了“绿经济”。

据徽县县委常委、县委书记张立新介绍,徽县素有“陇上小江南”美誉,气候温暖湿润,因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而得县名。该县嘉陵镇田河村地处嘉陵江北岸,村内错落生长着有“生物活化石”美称的千年古银杏153株,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闻名全省的生态旅游名村。

62888

徽县田河村村民在银杏树上挂上灯笼以示喜庆。 高琼 摄

近年来,徽县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高质量发展并重,着力推动美丽徽县绿色崛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徽县特色的“生态宜居、绿色发展”之路。

该县以建设新时期和美乡村为导向,立足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实施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项目,统筹推进拆危治乱、厕所革命、全域无垃圾创建、村庄清洁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坚持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已初步形成以农家小院旅游为主导,辐射带动农业第一产业、农产品销售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该县以“嘉陵江大峡谷”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依托良好的村庄生态基底和千年银杏群落,结合优越的历史人文资源,以乡村旅游为基、以美丽田园为韵、以银杏文化为魂,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协调引进“银杏梦谷”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项目包括火锅集市、民宿示范区、木屋、星空帐篷、观景平台、景观绿化、步道及停车场等。项目建成后可为游客提供“赏嘉陵美景、吃重庆鱼火锅、住民宿木屋”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验,每年将产生经济收益700万元,用美丽田园催生美丽经济,用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田河新样板”,为徽县南部旅游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带动更多客商来徽县投资兴业。

62889

田河村的银杏已换上“金装”。 高琼 摄

张立新说,徽县将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除“银杏梦谷”外,同时推进嘉陵江峡谷群大景区、青泥蜀道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前,徽县已建成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星级农家乐122家。今年以来,全县接待旅游人数143.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1亿元。

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富民经济优势 

62890

陇南市两当县外景。 冯剑 摄

“绿色生态是两当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品牌,如何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做大做强品牌,让资源优势转换成财富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两当县委常委、县委书记郭省军说。

据介绍,两当县是甘陕川大旅游圈的一颗明珠,既有北国雄奇又有南国秀丽,位于南北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6%,林木绿化率达87%,是宜居生态天堂、养肺胜地,同时红色文化、人文历史更是灿若繁星。

近年来,两当县按照“全域化布局、全要素构建、全产业融合、全季化体验”思路,大力发展生态游、红色游、康养游等旅游品牌,已形成处处有景致、村村有特色、户户能待客的全域旅游格局,使游客能够赏美景、看繁星、深呼吸、慢生活。

郭省军说,为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两当县积极倡导念好“山字经”、唱好“林中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地下有药、树上有果、林中有鸡、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鱼、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新模式。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立足各乡镇资源特色和功能定位,建设产业基地,以当地特色山地农业产业,辐射带动全县生态产业化发展。同时,两当以实现“全县农民人均核桃花椒挂果树各100株,核桃花椒挂果总株数达到1000万株”的“双百千万”为目标,让生态资源变成富民产业。

62891

黄波菌业公司的工人正在制作菌棒。资料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黄波菌业作为两当县左家乡食用菌生态产业园的龙头企业,也是甘肃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广金、西坡、泰山等8个乡镇发展菌类产业,产品发往全国各地,日销量最高达10吨以上。

截至2022年底,两当县有中华蜜蜂养殖7.86万群,蜂蜜年产量800吨,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8万亩左右,核桃、花椒栽植总量达1000万株以上,农家客栈、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达165家,全县农村立体农业收入达5000多元。

郭省军表示,两当要将绿水青山作为永续发展的“源泉”,全力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换,描绘出更加壮美的绿色转型升级发展新画卷。

作者:赵景茂 刘军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郑海燕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