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东江村如今是一个被“绿”包围的村庄。往远处眺望,是绵延十余里的青黛群山,山脚铺展着连片的稻田;走进村里,家家户户的庭院里、围墙上种着各色花草,户与户之间还穿插着“空心房”整治后改建而成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当地村民称之为见缝插“绿”。
像东江村一般旧貌换新颜的村庄,如今遍布在永州这幅山水画卷之上。近年来,永州市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十片(线)引领、百村示范、千村提升、万家美丽,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永州市获评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州,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231个。
人人为笔,村庄成画。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永州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走出了优规划、齐商议、民为主、重管护的永州路径,不断提升乡村和美成色。
建设什么样的村庄?怎样建设村庄?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家园
在永州市宁远县,山水秀美的十里画廊风景带就像一根线,串联起散落其间的东江村、下灌村、周家坝村等村落,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田园画卷。
因地制宜,规划优先,是永州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抓手。通过将旅游景点、红色资源、休闲农业、民宿美食等元素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永州市打造了宁远县福地九嶷和美乡村示范片、道县红色“忠诚”小镇示范片、祁阳市乡村振兴“1+20”示范区、江华县沱涔大道农旅融合示范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和美湘村”示范片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在制定高标准规划蓝图的过程中,永州市既于大处泼墨挥毫,亦于小处细细勾勒。永州市按照村庄发展规律,将全市所有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和其他5种类型,逐村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目前,全市有2449个行政村完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年底将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
为了让村民真正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各村定期召开乡村振兴月例会,引导村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村庄规划。“如今,大至村庄的整体规划,小至庭院种什么花,村民们都要开会商议。”江华县山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正军告诉记者,月例会遵循“民主+协商”原则,以村民为主体,联动农业农村、司法、水利、合作社、小微企业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经营主体,共同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2021年,江华县率先推行乡村振兴月例会,相关经验在全市迅速推广。今年以来,全市各村召开乡村振兴月例会3.08万场次,议定事项7.68万个左右,议定事项办结率达到95%以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3万个左右。
在江永县,本土化、专业化的“乡村规划队”成为推动村庄规划落实落地的重要力量。“乡村规划队”专门聘请经验丰富的村民“土设计师”作为顾问,吸纳县内优秀建筑师、工程师、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土专家”为成员,广纳各村学习建筑、设计、艺术等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完善村庄规划,为村庄留住乡愁古韵。
为切实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有序推进,今年永州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3次专题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出台了《2023年永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同时强化资金保障,市财政安排1800万元专门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湘村”示范创建,各县市区整合涉农资金6.2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谁来建设村庄?为谁建设村庄?
全民动员,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对村庄来说,违章建筑、危旧老屋和空心房就像一块块疤痕,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还埋下了安全隐患。而这些“疤痕”之所以难以根治,有的是因为遗留问题无法拆,有的是村民不愿拆、无力拆。
“作为一名党员,我带头把自家的空心房拆了,改造成小菜园。”道县营江街道芒头寨村何聪清告诉记者,通过党员示范,并从中协调、引导村民,如今村里的空心房越来越少,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越来越多,村里的道路也得以修整拓宽。
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永州市以“党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载体,持续推动基层党建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全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5个、实践站3304个,形成“党委领导、支部落实、党员示范”的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模式。
为进一步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永州市鼓励以成立村民理事会、新乡贤会等方式,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发动乡贤捐款捐物建设美丽家园。
在回龙圩管理区,“人人争当义工、个个出钱出力”的义工服务蔚然成风。在义工服务乡村建设新模式下,村民利用村庄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大力开展“六小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小禽园、小庭园)建设,成功走出一条“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
乡村共建,成果共享。“空心房由村民共拆,菜园由村民共种、共管,当然蔬菜也是由村民共享。”江永县桃川镇新宅村党支部书记陈建龙说。在桃川镇,村民之间互相交换或赠予蔬菜,已免费为145位80周岁以上老人、60周岁以上孤寡老人等提供600多公斤新鲜蔬菜,“邻菜园”大大增进了“邻里情”。
在宁远县湾井镇下灌村,和美乡村建设让村民切实享受到了“环境美”向“发展美”的成果转化。下灌村通过保留村庄传统风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引导群众以土地流转、参与经营、入股分红、就近就业等多种方式共吃“旅游饭”,2022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7万元。
如何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久有效?
创新机制,上下联动实现长效管护
走进道县清塘镇陈熊村,路面整洁、屋舍俨然,鸡鸭归圈、柴火归堆,用旧轮胎、老木材等废旧材料打造的小景点、小庭院随处可见。陈熊村党支部书记陈晖告诉记者,在前不久的人居环境整治“大比武”中,陈熊村获得道县“二十佳村”的荣誉称号。
为层层压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政治责任,永州市完善并落实日常督查、定期通报、考核奖惩、追责问责等制度,市里每季度开展一次明察暗访,现场交办问题,并进行排位通报,各县市区每个月评选一批“优秀乡镇”“后进乡镇”“二十佳村”“二十差村”,以“大比武”的方式激发向上的动力。
“我们之所以能在‘大比武’中名列前茅,主要是通过深入开展‘五兴’创‘五星’乡村活动,全村争创‘五星’村,农户争创‘五星’户,通过常态化的争先创优,持之以恒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陈晖介绍,“五兴”创“五星”是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为总目标,创建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乡风文明“星”、治理有效“星”、生活富裕“星”。此外,村里还建立了“红黄榜”公示制度,红榜宣传典型,黄榜鞭策后进,以文明乡风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除了“大比武”竞选激励机制,永州市还建立起“一约四制”长效保洁机制。所谓“一约”即村规民约,“四制”即门前三包制度、公共区域保洁制度、卫生户文明户评比制度和农村卫生缴费制度。通过保洁员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实现村庄公共区域、房前屋后与死角死面卫生保洁全覆盖。
除此之外,永州市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和处理机制,颁布实施了《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目前已建有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13座乡镇垃圾中转站、15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据悉,永州市水环境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
从建什么、怎么建,到谁来建、为谁建,再到立机制、管长远,在回答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问卷中,永州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开拓创新中描绘和美乡村蓝图,一步一步走出行之有效的永州路径,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潇湘大地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艳 梁嘉伟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