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玉米田里,打捆机轰鸣着往返穿梭,“吞食”着散落一地的秸秆,“吐出”一捆捆圆滚滚的草包,秸秆满地的田野顿时变得平整洁净。
“以往收割后秸秆处理最让人头疼,不能乱堆,更不能焚烧,现在把回收的秸秆打碎后和豆粕混合喂牛,牛长得快不说,还省钱呢。”该园区向阳村村民王哈森共养殖了53头基础母牛,全部实行圈养饲喂,谈起秸秆打包的经济账,他高兴地说,自己种植的43亩水稻秸秆根本不够用,计划再购进2000多捆玉米秸秆。
焚烧秸秆污染环境,放在田里又影响耕种。该园区改变思路,变“堵”为“疏”,对秋收后水稻、玉米遗留秸秆进行回收综合利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
“以前,我们合作社都是在收割的时候直接把秸秆粉碎还田,但效果不好,现在有了秸秆制肥机,彻底解决了秸秆的处理问题。”农为本合作社负责人王国良说,秸秆利用机器粉碎后,加入发酵剂等和匀28天后,就会成为有机肥,还田后将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
为加大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充分发挥五丰村和明星村联村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购置秸秆打包设备、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场地及干草棚,畅通秸秆“收、储”关键环节。同时以对外“发包”的方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既方便了农户秸秆打包离田,又满足了农户养殖饲料的需求,增加了种植户收入。
“今年我通过村集体拍包的方式租赁了打捆机及干草棚等设施,从10月份以来,一直在各村的田间地头打包秸秆,目前已打包过万亩,一亩田能收20捆秸秆,按照每捆8元的价格打包,收益很可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
区秸秆收储户陈宝国说,农作物秸秆已经从昔日的“生态包袱”变成了现在助农增收的“绿色财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