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周瑄璞长篇小说《芬芳》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张燕
  • 作者:巩淑云
  • 2023-11-24 20:55:33

11月23日上午,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作家出版社、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长篇小说《芬芳》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张亚丽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李国平,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北京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评论家郭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并参加研讨。大家对《芬芳》给予了高度肯定,从巨变、细节描写、乡土写作、女性写作、人物形象、语言、结构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芬芳》是陕西作家周瑄璞用时两年、七易其稿创作的最新长篇力作。作品聚焦一对在贫困中跋涉成长的兄妹,着重讲述以杨烈芳为代表的多位女性沉浮跌宕的命运,描绘了一个大家族中四代数十人的众生相。这部作品以充满美善的笔触书写小人物的奋斗历程,记录其精神的脱,以元气淋漓的鲜活细节再现了中原乡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当下的历史变迁。作者将家族之间互相帮衬、血浓于水的亲情付诸文字。其中作者对故乡热土深厚质朴的热爱与眷恋尤其让人动容。

研讨会现场

张亚丽表示,《芬芳》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第二批入选作品中最先出版的,也是创作计划在今年结出的第一个芬芳的硕果,在整个创作计划中具有特别的地位和意义。

何向阳谈道,这是周瑄璞至今为止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跨度非常大,从七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写了一个女性的群像,围绕着这些女性形象还写了一些夫妻情、兄妹情,其中的细节描写特别动人。写乡村当中的人,以人物命运为中心,故乡就是一个大的戏台子、剧场,在这个剧场上大幕拉开之后,周瑄璞就像一个导演一样,一个一个把她的人物推出来,这些人物命运也是高潮迭起,她用细节、情节来推动整个小说的运行。乡土写作走到今天,很多人可以说是远离了乡土,周瑄璞一直致力于用深情书写乡土,这是难能可贵的。

李国平认为,《芬芳》这部作品是周瑄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丰富的创作经验、扎实的文学功底呈现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优秀作品。首先,周瑄璞矢志不渝热爱文学,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定、创作风格特色鲜明的作家,写作主题也由前些年的都市丽人、情感困惑转向乡村乡土、人民大众,她描画为理想奋斗的时代新人,同时也成为文学陕军的中坚力量。其次,她勇攀文学高峰,在将目光投入故乡土地的同时,以更高的文学标准来要求自己,其作品文学性和思想性以及独特的审美眼光同步协调发展,在关注社会人生和人物命运中反映时代,也在反映现实生活中不断思考。第三,她对写作充满耐心,吃透人情世故,注重细节描写,精确把握各色人物的精妙变化,让读者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这是她非常宝贵的文学坚守,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学品质。

梁鸿鹰表示,作者用一种非常冷峻的目光在山乡巨变过程中发现一些事情,这是作品最大的特色。对于乡村发展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人性当中的幽暗之处,她洞若观火;对农村所发生的这些变化,她都有一种波澜不惊、了然于胸的透彻。关于山乡巨变,农村下一步到底将怎么发展,也有很多思考。在写法上,她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消化了:如何写作剪裁,怎么落笔,她想得比较清楚。无论是人性的生长还是城市乡村的进步怎么衡量,她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此外,还揭示了乡村一些普遍的规律,细读后发现,都在故事的情节内核里,直击人心。关于男性和女性关系的描写,保持了一种很克制和冷静的态度,这是它最大的意义。

​乔叶表示,《芬芳》表现出的力量感,是一种贴近大地的、民间的、原始的、朴素的力量,瑄璞越写越从容,这个力量近乎一种蛮力,特别打动人心。因为写作的关系,她不断地返乡,对乡村的感情特别深沉、强烈。自己与周瑄璞同样作为河南走出来的70后女作家,有很多共性,所以看她的小说总有一种互相照见的感觉,她的作品对自己有一种很鲜明的提醒作用,尤其是在语言上有形成一种刺激,能勾连起自己很多语言的回忆,非常原生态。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相比,周瑄璞是非常“厚”的,她的为人体现出醇厚、仁厚、宽厚、温厚,她作品则体现出厚实、厚密的文学品质。同时,她有很好的生活储备、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写作热情。她有这种韧劲,让我相信她今后的写作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郭艳谈道,《芬芳》从文学角度非常有力地呈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进程化当中新山乡巨变的几个特质。第一,山乡巨变有一个“巨”的问题,它描写农民在文明转型中的心路历程,从而赋予中国农民深度的人性内涵和文学性的关照。第二,突出新山乡巨变里面的“变”,这个变主要通过女性主人公体现,新女性形象贯穿巨变的前后,女性从被动的无主体意识、无主动性到以主动有意识的行动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命运。尤其体现在巨变的转型时期,作为一个乡村女性,对于机会的把握、对于变动生活和时代的某种冒险精神和冲动,是试图缓解和治愈精神情感和价值观念断裂所造成的痛苦。第三,写出了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伦理在当下的有效性,是把中国传统化有效性的东西在几个具有建构性的人物身上呈现出来。包括作品里有意识的语言上的各种回归,对于俗语、谚语、口语很土的回归,其实都是非常好的尝试。

张莉认为,《芬芳》是一部关于女性命运的长河小说,能看到命运的起伏。首先,非常细致入微地书写了这几十年来中国农村女性命运的巨大变化,特别像女性版的《平凡的世界》,重新书写了平凡世界里面的女性命运,尤其是灰暗的女性命运。瑄璞用了非常文学性的处理,而不是戏剧化的处理,作为中国质地的那些女性被她重新挖掘了出来。其次,是对女性角色的指认,巨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每个人物的命运,第二部分则包括人的观念的变化。第三点是作为一部女性文学作品,周瑄璞理解女性命运的时候没有仅仅把它放在男女关系、情爱关系的框架里面,而是置于整个乡土环境、社会关系里边这部作品还有空间的地方在于,它太进入生活,太相信生活的法则。期待瑄璞老师写出更具复杂性、更有多重空间的女性文学作品。

岳雯表示,从《芬芳》中可以看到当下写作潮流性的一种变化,这个变化姑且给它命名为“细节现实主义”。第一是细节的具体性和普遍性的结合:她写的每个细节都是当下情境对这个事情做一个反应的具体事件,这既是当下,也是她的一生,有一种命运感在里面。第二是细节看上去都平淡无奇,但内里蕴含丰富。《芬芳》中,一些非常平淡、不起波澜的细节下面其实涌动着惊心动魄的人生,这可能是我们人生的本相和真相,是戏剧性和日常性一种极好的结合。第三是要追寻生活的本真,不是把一切都往好了去写。它一定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突然之间有了巨大的转折,这是细节现实主义的一个巨大力量。

丛治辰认为,读这部小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细节描写,这是文学的价值,也是文学的尊严所在。另外彰显了小说之小的价值,它写出了另一种真相。另外一个层面是乡土的书写,她写出了乡村对于人以及我们这个文化内在的价值,就是乡村是一个记忆的情感所在。对于进城的问题,在小说中我们不断看到其跟陕西的文学前辈路遥特别相近的地方,可喜的是,它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把城乡差别写得非常深刻。在人物上,周瑄璞写出了改革开放的女性新人的形象,表现了农村女性自由刚烈、令人感到耀眼的那一面。这里面的烈芳跟《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后,作为一个女作家,周老师写出了多位令人印象深刻的男性形象,写得那么复杂、真实、有血有肉。

王杨谈道,首先,《芬芳》运用了河南方言,装帧设计巧妙,随书附赠的卡片后面印有不少对于河南方言的解释,突出了地方和乡土特色,对人物形象的力度也有很大的加持作用。第二,《芬芳》的题目一看就是和女性有关的作品,其中不管是对女性群像的刻画,还是对部分个体形象的突出描摹,都显得非常扎实,这也是瑄璞老师一直扎根在故乡的土壤展开创作的一个结果。第三,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时不时想到《平凡的世界》,结合瑄璞自己的经历来看,这也是小说的一个题中应有之意。

宋嵩认为,这部小说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70后的怀旧作品,正是作品中的细节才能引发我们对过往这些生活的回忆。《芬芳》写生活是不加滤镜的,这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优点,不存在歌颂、美化的特质。另外,文学作品中对某些内容纯粹自然主义的写法不是很合适,虽然《芬芳》里头也写了乡村妇女骂街等情节,有些谩骂也比较粗俗恶毒,但是绝大多数文字是纯朴、雅致的。在语言方面,《芬芳》是值得其他作家学习借鉴的。

崔庆蕾表示,《芬芳》的写作选择了一个微观的角度,叙事的焦点在于人和生活,尤其在表现乡村以及内在的人,如何面对现代化外部文明时有非常细腻精彩的表现。小说以家族叙事为主体呈现现代以来的乡土之变,一个群像性的书写,能够构成一种对照和补充的关系。作品写出了女性追寻自我,重建主体性的努力。同时,对于主体性构建的限度的一种把握,让人物内在于自己生命的逻辑里面。是渐进式的,是能够看得到人和生活的。

舒晋瑜认为,瑄璞沉浸于乡村生活,切近中原生活的文化肌理,每一个人都有来处。笔下的女性平凡朴素,像乡村道路上一株特别普通的茅草,但是她们生活得如此动人。《芬芳》里的女性都活得特别自我,她们独立、坚强,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能淡然处之。与王安忆的《天香》相似的是,两部作品里边的男性都是比较黯淡无能的。瑄璞更多地着墨于女性的隐忍,坚强、倔强,写出了女性的绽放和凋零,整体来说这部作品大气从容,从一开始就很抓人。我不太愿意用野心形容一个作家的追求,但是我看瑄璞很多作品,实际上发现她内心的强大和坚定的追求都是有来处的,所以她一开始就显示了扎实、稳健、细腻的笔力,而且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以贯之的饱满情感,这对于职业作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芬芳》是近年来乡村题材长篇小说中极具文学品质的优秀著作。它在深入描写了乡村的时代变迁,让人看到众多优秀作家、作品的影子,并在此基础上有着独特的创新。是作者沉入生活、扎根山乡大地,以亲历者视角记录乡村历史,塑造典型形象,讲述生动故事的成功范例。

研讨会最后,周瑄璞表示《芬芳》带着“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光环,一直受到关注和指导,一路扎扎实实走到今天,达到了中国作协一直强调和要求的重大项目的文学性。各位与会专家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读,并且将这本书稿放在整个时代背景和文学范畴内进行评价,所谈的论点都让我非常受益。几年来我也在写作中领悟,在领悟中创作,文学是一条艰辛而幸福的道路,有荆棘、有鲜花,有风雨、有暖阳,有沉闷,有欢喜,有灰心更有信念,惟其如此,它才更加生动迷人。当然短暂的幸福和喜悦之后我还是要尽快回到写作常态,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给自己的理想初心一个交代,也回报两级作协、出版社以及各位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巩淑云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