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案例系列三 详情
杨紫锋:我给茶农老乡做的还不够多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2023-11-28 14:45:21

阅读提要:

从繁荣开放的沿海城市深圳到丛林密布的云南勐腊县的原生态村庄,杨紫锋,一个深圳的有志青年,凭借着他的青春热情,为云南勐腊县的普洱茶和茶农们开辟出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

杨紫锋为寻求原生优质的普洱茶来到勐腊县,看到茶农们的困境,助农扶乡的热情在心中升腾。修路、建厂,联结更多人才和资源助农,杨紫锋,为了给茶农们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在这里获得了自己从未体验过的价值实现。

一边是繁华的深圳,一边是西南边陲的茶山,可以想象得到这座山上最好的茶叶经过层层加工,被放在了深圳这座城市的某间茶室的茶壶里,几位创业者聊着创业梦想。

但想不到的是,就有这么一位深圳青年创业者,来到了西南边陲的茶山上,在基地临时的板房里,一待就是两个月,只为基地的茶叶可以更好地成长。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在大山深处找到了不一样的价值实现,让茶农的茶有稳定的销路,可以卖上更好的价钱,茶农感谢他,他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他就是杨紫锋,当记忆里的深圳乡村早已变为高楼林立,在西南边陲的勐腊县易武镇,他投资上千万元,耗时3年打造了“易亩茶园”普洱茶种植基地,帮助村里修路10公里,和那里的茶农融为一体……对于茶农和杨紫锋来说,茶叶,使他们联结在一起,更成为连接勐腊县深山和外界的一道新的桥梁。

追溯茶马古道,寻觅原生态茶村

本硕专业皆为法律系学生,在律师事务所有过一段从业经历,作为广东深圳人的杨紫锋,却在云南勐腊县的深山里成立了易亩茶园。是什么契机让一个创业青年从繁华的大都市深圳来到云南边陲距国境线仅20公里的小山村,这是笔者初识杨紫峰最好奇的地方。

“我有很深的农村情结,因为我是在深圳的黄田村长大的,小时候跟着外公在山里种荔枝是我最难忘和珍贵的童年回忆。另外,在广东,茶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作为一名爱喝茶的广东人,这也是我来到云南的契机之一。”杨紫锋说道,“身处在聚焦前沿政策的深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号召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一直以来我也想为农村做些事。”

杨紫锋创建的易亩茶园基地位于勐腊县的象明乡,这里是普洱茶的优质产区——蛮砖古茶山。蛮砖古茶山海拔在656-2023米之间,差异大,形成了立体型气候,具有温湿、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所产古树茶,舌面微苦,滋味醇厚,厚重感明显。

“普洱茶具有很高投资储藏价值。为探寻最为天然、淳朴的一味,初期进行商业调研的时候也走访了各地普洱茶山头,最终发现最好的普洱就在西双版纳州。”杨紫锋说道,“勐腊古六大茶山又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之一,这也是我们最终选址在蛮砖古茶山一带的原因,在探索商业价值发展的同时兼具历史人文的传承。”

确定选址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深山里的交通不畅。进茶山还是土路,云南全年降水量又大,每到雨季道路湿滑泥泞不堪,进山非常困难,严重影响茶叶采摘时机和茶叶运输,甚至附近不少村民因交通不便放弃了茶种植,进城打工。于是杨紫锋自掏腰包修了10公里山路,大大改善了村里的交通状况。

“有不少村民因交通的改善回乡继续从事茶叶种植工作。”杨紫锋自豪地说道。

2021年,基于蛮砖茶山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易亩茶园公司在当地乡村扎根了。

建立制茶基地,帮助茶农稳定增收

“一开始我其实主要考虑的是商业投资价值实现的问题,后来偶然间发现附近两个自然村的村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为落后,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进一步了解得知,造成低收入的主要原因是先交货记账后付款的传统交易模式在近两年的市场震荡期中弊端尽显,不少茶农都没有收到回款。”杨紫锋说道,“我不禁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据杨紫锋介绍,传统的茶商交易是直接收取茶农炒制好的茶叶,但每户茶农炒制标准不统一以及茶叶市场不稳定就会影响茶农的稳定收益。于是2022年,易亩茶园采取“基地+茶农”的管理模式,即易亩公司扎根在当地乡村建立茶叶初制所基地,按照公司制定的收集标准统一收集加工当地茶农所采摘的鲜叶,并实行茶农交付鲜叶到基地时能够即时收款的制度模式。在销售端保证需求的情况下,该模式能够在各个村落间实现标准化复制,最终有利于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茶叶初制所的建成,给当地茶农增加了不少的信心,一来为当地茶农提供了稳定的茶叶原叶销路,保障了茶农的基本收入,让茶农安心、潜心育好茶。二来通过收集当地茶农所采摘的鲜叶到基地统一进行加工,能规范化甚至是标准化地进行茶叶的加工与生产,最终保障了茶产品的质量。

“基本平均下来每家每户一年确有保障的收入是两万块左右,虽然数额不是很大,但村民觉得已经很满足了。”杨紫锋说,这里的村民家里养鱼有野菜,有的自己还种了米,家庭主要支出就是小朋友上学,“他们的追求很简单很朴素,就是稳定的收入。”

修缮山路,通水通电,科学培育茶苗,建设茶叶初制基地、林地流转、打理茶园和为当地村民改善生活,杨紫锋前前后后投入了3000多万元,大概要七到八年能回本。但一说到村民增收问题,杨紫锋总觉得自己为村民做得还不够多。

“我经常会去村民家里坐坐,每当我回深圳的时候,村民就给我一袋米、一罐蜜糖,甚至家里情况好一点的,还会追出来把一筐鸡蛋给我带上,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觉着我为村里还是做得太少。”杨紫锋说道。

“今年在茶基地也正式开启了普洱茶云认养项目。后续我会逐步做一些推广活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西双版纳深山里的茶村。”杨紫锋谈到一些助农的实际行动,“普洱茶云认养项目开启后,对农户们最直接的帮助体现在交付鲜叶时能够即时收款,长期运营下去,预计能够给农户带来稳定回款和实现一定的增收。”

易亩茶园现自有林地及租赁茶园面积超6000亩,种植在养普洱茶树数量超过35万株,当中不乏许多上百年的野生古茶树。“另外,通过培育珍稀品种,部分种植的新茶树都是自然生长,一株茶树长成投产要六七年。茶树的品种以及其在幼苗期维护是最重要的,决定茶树的品质。”杨紫锋长期在深圳和云南两地跑,云南俨然已经成了杨紫锋的第二个家。

盘活资源,召唤有志青年扶乡助农

纳竜坝傣族村的原始茶山树木茂盛,生长着典型的亚热带乔木。茶树生长在山腰以上,百年古茶树有的经历300、500年的成长,茶树能高达10多米。茶农进山采茶要走竹梯,采茶过程中需要茶农在陡坡上搭梯采茶,是一个需要技术和勇气的工作,当地茶农表示习惯了。

对于常年在大城市生活习惯的年轻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住上两天就已经很难以坚持了,但对杨紫锋来说,他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我今年也招呼了一些朋友上山,开头大家确实不适应,一来是进村山路的崎岖,二来是山里乡村住宿条件的简陋,他们‘被迫’待了几天,每天都半开玩笑说要买机票走。”说到这里,杨紫锋不禁笑了,“我其实不仅仅想做茶园,今年参加‘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培养计划’也启发了我,我想把精力放在更多的乡村项目上,召集更多的人参与助农。”

杨紫锋和当地松树林村的一位瑶族奶奶的故事能够体现他对农民的爱心、关心。瑶族奶奶是90年代初的时候,独自一人带着儿子移民到当地,家里供着全村第一个研究生。“瑶族奶奶的孙子考上了研究生,她身体很健壮,只要哪里有工她就去打工。主要工作是采茶,但是古茶树要搭梯采茶,她76岁了太危险。我今年就专门找了一片比较矮的茶树地,告诉她以后就定点采摘这一片,这样也能照顾他们家里的收入。”

在开展助农项目上,杨紫锋今年联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学生们来到茶山、茶园和茶叶初制所参观学习。春茶经历一年的茶多酚积累,品质最佳。易亩茶园主采春茶,其余时间留给茶树休养生息。“生态茶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茶树生病率,在茶树林中种植白花杨树,能够释放物质,较少茶树炭疽病的发生,樱花树的种植能够增加茶多酚的积累,还有更多与茶伴生的植物能够帮助提高普洱茶的品质。”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教授江冰冰在易亩茶园基地给学生讲解时说道。

“今年我打算在深圳成立青年协会,希望能够借此召集更多优秀、有资源的人才加入扶乡项目中。”杨紫锋说道,“茶园后续也要开拓新中式茶饮的市场,让云南和深圳的联系更深更远。”

2023年10月,由杨紫锋发起的深圳市青年创新发展促进会已经完成了登记。杨紫锋对朋友们的发动,也正产生实际的效果,其中几个朋友捐资,资助当地几位儿童的学业。

通往勐腊县的山路蜿蜒盘绕,从空中眺望,十万大山中密林遍布,云雾缭绕。拨开云雾,通往西双版纳州的道路正在一条条建成,而助农扶乡路的雏形也在杨紫锋的心中渐渐浮现。

人物档案:

杨紫锋,一名地地道道的广东深圳青年。法律专业的他毕业后理应成为一名专业律师,为维护法律制度奔走,可是在几年后他转型为易亩茶园经营者,致力于乡村振兴。从高速发展、熙攘繁华的深圳写字楼到距离国境线边陲仅20公里的云南勐腊县乡村,身份和工作环境的转变,源自于一名青年对农村的热爱,对茶文化的专情。

本科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硕士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的杨紫锋,毕业后在深圳市仲裁委员会实习以及律师事务所工作。2020年起潜心学习及探究乡村农林产业,几经探索,追寻到了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茶马古道的源头——云南西双版纳州古六大茶山茶区。2021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成立易亩茶园。帮助当地农民围绕茶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学培育茶苗、修缮山路、通水通电等工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林产业,让村民出山的路不再困难,带动大量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创业。

村庄名片:

纳龙坝傣族自然村,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曼庄村,属于山区,全村28户人家,农民收入以茶叶为主。村里为傣族聚集地,背靠茶山。山下地势相对平坦,靠近公路,房屋为典型的傣族干栏式建筑,整体建筑为木制建筑。

松树林茶厂四队(瑶族),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曼庄村,属于山区,全队25户人家,农民收入以茶叶为主。90年代初,经政府扶贫项目,从云南省红河州迁移到勐腊县象明乡。

两个自然村加起来50多户人家。与易亩茶园公司相互认可的村民超过30户。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