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岳西县黄尾镇黄尾村依托绿水青山,深挖本地资源,着力发展全域旅游,让特色产业更“特”,红色文化更“红”,农文旅融合更“深”,景村一体化共建共融,将绿水青山“美颜值”转成景村共富“高价值”,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荣誉称号。
黄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县域北部边陲。全村国土总面积19.55平方公里,现有17个村民组,425户1985人。黄尾村地处北纬30度,高山峡谷,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高达86%;雨量充沛,气候温凉,年平均气温13.5℃;四季分明,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4897个;动植物种野生资源丰富,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国家一级保护珍稀野生植物银缕梅种群,这里交通便利,济广高速在村设有出口,建设中的六庆铁路在此设站,距离合肥、武汉均2小时车程,是合肥、武汉两小时旅游经济圈交汇地带。
黄尾村位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是著名的六霍起义主要组成部分黄尾河暴动主战场。黄尾河暴动纪念亭、暴动总指挥蔡世钊烈士墓等,是重点红色教育基地。近年来,黄尾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彩虹瀑布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域周边10公里范围内有青云峡、道元古村等7家景区。着力发展农家乐集群为景区提供吃住配套服务,建设两个千亩基地(千亩茶谷和千亩花果谷)拓展休闲康养时空维度,打造岳西北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发挥全域旅游龙头作用,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彰显美丽休闲乡村、拓展全域旅游特色,实现景村融合发展,带领全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林深而路远,景美无人问。2009年六潜高速通车,黄尾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令人艳羡的宝贵资源。2011年,大别山彩虹瀑布景区在村建成,黄尾村按照“党员示范、景区带动、多业联动、精准扶持、景村互融”发展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发展“彩虹之约”农家乐105户,打造千亩基地两个,实现景区与乡村融合、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将全村变成一个休闲康养大景区。高铁时代即将来临,黄尾村正在聚力打造县域北部旅游集散中心。
高起点规划,一张蓝图惠乡邻。全村按照“一心、两轴、六区”,明确功能布局、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实现土地利用和保护、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一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役,在靠近景区的黄金地段规划建设易地扶贫安置点,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二是结合已有茶叶基地和抛荒地规划建设千亩悦溪茶谷、千亩花果谷。三是依托黄尾老街等人文资源,规划打造村域旅游环线和最美茶旅线路,建设综合服务区、茶谷区、森林康养区、彩虹瀑布景区、花果谷区、森林公园区。高标准建设,整合美丽乡村建设、水土保持项目、水利建设项目等各类资金4000余万元,以景区的理念和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了乡村颜值。
农文旅融合,联动发展效益高。黄尾村发扬产业优势,建设两个千亩基地,让茶果园变景区,促进乡村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千亩悦溪茶谷,新建了一座标准化茶厂,茶园内修建了人工步道、休憩亭舍,营造了生态观光木林。茶旅融合,既有效提高茶叶产值,又通过与景区合作开展观光游、研学游,让传统的茶叶基地变身生态景区和研学课堂。今年以来,黄尾村悦溪茶谷接待研学游人数4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83万元。千亩花果谷,建在景区核心景点附近,春来桃李争艳,夏秋瓜果飘香,引来众多游客观光休闲、采摘品鲜,延展了休闲游乐时空。黄尾村农家乐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105家,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集群。这些农家乐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彩虹之约”农家乐协会的培育。协会组建伊始就成立了党支部,支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制定行业规范、卫生保洁、餐饮安全、品牌打造等方面主动作为。协会牵头评选“黄尾十大特色菜”,挖掘整理本地民俗文化,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持续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基本消除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乱倒等现象,农民良好卫生习惯基本养成。
作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黄尾村全域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凸显。蓬勃发展的农家乐集群及各种不同的体验游,有效满足游客的吃喝玩住需求,为周边脱贫户提供了稳定就业,辐射带动了邻近乡镇的茶叶、高山蔬菜等农特产品生产销售,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安—安庆铁路在黄尾村设站,随着高铁新区规划建设,黄尾村将以县域北部旅游集散中心的新站位,为周边乡镇和邻近县区带来更多发展契机。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着力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应多赢。经济效应持续。秉承“党建+旅游+扶贫”发展思路,以合作社牵头,采取“三变改革”模式,流转土地打造千亩茶谷、千亩花果谷,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2022年,村集体创收达到116万元。农家乐直接就业670人,间接就业超过2000人。日接待能力可达10000人次,经营户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万元。全村上下享受发展红利,生活水平持续攀升。2022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1万元。
作者:林智勇 张旭中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