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借力苏陕协作东风,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壮大产业、打造品牌、精准培训、畅通协作”四举措,走出一条标准化培训、精准化服务、规模化输出的转移就业新路子。
壮大特色产业,扩大就业容量
把木耳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引擎。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以下简称“柞水县苏陕联络组”)投入苏陕协作资金1.05亿元,助力柞水县打造木耳产业集群,实施菌包生产、精深加工、销售平台等木耳全产业链项目38个,全县6944户群众牢牢“镶嵌”在木耳产业链上,进一步拓宽了全县农村人口的就业面。
把产业协作作为稳定就业的压舱石。紧盯东部地区企业,开展以商招商、叩门招商活动,引进福建博德曼门业、南京仙草堂生物科技、扬州安贝斯玩具等9家企业落地投产,带动群众就业800余人。注重发挥帮扶车间带动就近就业作用,先后援建支持帮扶车间 25 家,带动就业 579 人;共建产业园区 11个,吸纳就业 409 人。数千名劳动力由农民转变为高素质产业工人,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
把发展康养旅游作为促进就业的新动能。柞水县苏陕联络组投入苏陕协作资金3000余万元,打造文旅康养项目14个,发展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产业,先后带动482户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每户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乡村旅游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培育劳务品牌,提升就业质量
建强“柞水耳农”劳务品牌。充分依托木耳全产业链,投入苏陕协作资金473万元,成立了“柞水耳农”服务中心,为耳农提供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建立培训基地15个、就业基地16个,累计培训7.5万人次。金米村陈庆海被评为省级“劳务品牌代言人”,“柞水耳农”成为柞水人就业的“金名片”和“质量认证”。
培优“柞水缝纫工”劳务品牌。围绕技能培训、劳务输出、跟踪服务三个渠道打造全链条就业服务保障体系,采取“学校+基地”模式开展缝纫技能培训,投入苏陕协作资金160万元,在各镇办人口密集的移民安置点、小区、学校,建立9个苏陕协作缝纫工培训就业基地,不断夯实就业基础。
壮大“柞水汽配工”劳务品牌。采取“政府+学校+人力资源机构+企业”的模式,由点到面扩大培训范围、由少到多增加就业数量、由会到精提高技能质量。累计向江苏南京冠盛、南京比亚迪,南京长安汽车、浙江宁波震裕科技等车企输送3300余人,月平均工资7000元,年经济收入2亿元以上。
实施技能培训,缓解就业矛盾
开展“资源整合”型技能培训。整合南京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以及当地农业、科教等部门培训资源,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的培训意愿,全面推行“1+N”培训模式。“1”即1次针对性技能培训,“N”指在岗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紧缺人才培训和政策宣讲等。
开展“就地就业”型技能培训。依托当地木耳产业、服装产业、旅游产业,开设了食用菌生产工、包装工、导游、缝纫工、餐饮服务等技能技术培训专业,与13家县内苏陕协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员培训合格后直接推介到合作企业就业,目前已培训320人,培训后就业145人。
开展“劳务输出”型技能培训。引进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东部院校师资,开设家政、养老、托育、叉车工、架子工等专业,委托人力资源企业为培训合格学员提供职介服务,目前已培训554人,培训后就业245人。
深化劳务协作,拓宽就业渠道
“实打实”对接合作。柞水县苏陕联络组帮助牵线,与南京市高淳区、淮安市盱眙县、宁波市宁海县等地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双方围绕信息共享、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权益保障建立了常态化衔接沟通和业务对接机制。
“点对点”劳务输出。推动高淳柞水两地人力资源企业开展交流5次,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累计“点对点”专车输送农民工468人。通过苏陕劳务协作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0人,其中帮助脱贫人口转移就业338人。
“心贴心”跟踪服务。在浙江宁波成立了“柞水驻浙江农民工党支部”,在江苏南京、高淳、苏州等地建立“劳务工作站”,为柞水籍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劳动维权以及就业服务。
作者:周坤 汪琪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