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是初冬,然而全国各地的螃蟹批发商却纷沓而至安徽无为市蹲点采购膏厚肉肥的螃蟹。与大多数在中秋节前大批量上市的河蟹不同的是,无为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使得无为螃蟹成为春节前错峰集中上市,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每天仍有批量螃蟹的产区。
科技养蟹效益高
在无为市姚沟镇,记者来到无为东胜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片蟹塘探访。公司负责人张绍东介绍说,他探索一套“小精高”生态养殖模式,养殖的全是精品螃蟹,亩产河蟹200公斤以上,单只螃蟹均重180克以上,亩均纯利润在8千元以上。今年螃蟹价格飙升,利润将更为可观。
回顾十多年养蟹的经历,张绍东坦言称也曾走过不少弯路、交过不少学费。但最终他意识到只有科技养蟹、养殖高品质螃蟹才是发展方向,便拧着一股劲全身心投到了河蟹养殖上。“早些年养蟹,由于种源不可控,我们都是去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进苗,质量不稳定也不可靠。”意识到“卡脖子”之后,张绍东“走出去”到江苏沿海地区投资合作,选育当地优质亲本种蟹送去培育,实现了自主育苗。如今,他培育的种苗不仅满足了自己公司的需求,还辐射供给周边养蟹农民。
“养殖的关键要保持水质清,在这方面,我们舍得大投入。除了使用底部增氧盘以外,还在塘口里种植了三种不同生长周期的水生藻类和大量螺蛳,以达到净化水质的功能。此外还采用‘以菌调水’的方式,通过不同菌群的投放调节水体,提高螃蟹免疫力。通过投喂高蛋白质饲料保证营养供给。”张绍东说,正是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科学养殖技术实施,养殖出来的螃蟹不仅品质好、口感好,而且规格大、产量高。
大户兼职 “蟹保姆”
每天,周边乡镇小农户们纷纷将自家捕捞出来的螃蟹送到无为市杭仁政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出售。现场工作人员现场估重螃蟹后,上磅过秤,再扫码付现给农民。“我跟广大蟹农们说过,你们自己尽量通过渠道卖,能卖上好价格就自己卖。如果卖不掉的话,我最后托底。”合作社理事长杭仁政拍着胸脯表态。在交易市场的另一边,工作人员们正忙着将不同尺寸的螃蟹分拣装箱上车发往宁波。
“好多年前,一位上海的水产专家到我们当地讲课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长江铜陵到芜湖段是天生产优质螃蟹的区域,但是你们无为人却抱着‘金饭碗’讨饭。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曾经在基层干过农技员的杭仁政因此也下定了决心要锁定螃蟹这个产业发展,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如今,他不仅自己示范带头养螃蟹,开设了交易市场,还专门创办了一个“仁政水产技术服务部”,为养殖户提供螃蟹养殖全产业链服务。今年,杭仁政的合作社卖了100万斤生鲜螃蟹到全国各地。
“双品”发展打响知名度
无为螃蟹产销协会会长裴其银是当地养殖扣蟹第一人。“当时,我们养殖螃蟹已有一定规模,但在种源上不能实时可控,农民们都要从外省外地引进扣蟹。我就开始尝试扣蟹养殖,头一年一败涂地,第二年第三年,农民试着买回去养养,渐渐就做成功了。近年来,无为的蟹农们在协会的组织下抱团取暖,发展河蟹产业,如今销售出去的螃蟹都贴了非常醒目的无为螃蟹的标志。我们在一步步布局,把无为螃蟹的品牌做大做响,市场前景可期。”裴其银介绍了自己一路走过来的心路。
2014年,无为螃蟹申请了全国地理标识农产品,随着无为螃蟹闯市场的能力与日俱增,名气在业内也渐渐变响。“目前,我们在安徽省内的规模、产量都位居前列,品质也是最优。下一步还将通过举办螃蟹节、冠名高铁列车等形式,在电商销售、品牌化运营上做文章,挖掘无为螃蟹文化,讲好无为螃蟹故事,以‘规格做大’‘品质做优’‘品牌做响’‘产业做强’为目标,促进螃蟹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无为市渔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俊荣表示,无为螃蟹未来将牢牢把握品质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将这个富民产业做大做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