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新堡村的新路子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婉茹
  • 作者:刘久锋 王佳丽
  • 2023-12-11 22:50:24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新堡村,当地创新推出的“一户一田一农场”,将闲置、破碎的土地整合,以家庭农场模式实现了一个山村的农业现代化探索与突破,蹚出了一条——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新堡村的土地上,今年是不一样的景致:

20多万斤西瓜早已销售一空,地里正翻耕轮作为来年订单做准备;110多亩黄金梨挂满枝头,“采摘经济”带火了乡村游;200多箱蜜蜂“云上”养殖,智慧农业方兴未艾……新堡村驻村选调生王天羽的驻村日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丰收账”。

“通过‘三一’模式,我们发动农户建了12个家庭农场,以规模化、特色化种植,预计实现每亩地纯收入达4000元。”王天羽口中的“三一”模式,即采取“一户一田一农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承包权不变动的前提下,将散乱、撂荒的土地资源,通过“调换、租赁、入股”等方式,归并集中于农户以家庭农场经营,走出一条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新路子。

一个山地省的小村子要发展怎样的农业?新堡村化零为整、从无到有、由弱渐强、农旅融合的实践,或许能成为一个探索和突破。

化零为整:看闲田如何“重生

新堡村离城区仅20公里,紧挨香纸沟等景区,按理说发展条件不错。

“但土地不集中、产业难成型。”面对“巴掌田、鸡窝地”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村党支部书记王攻武语气无奈。

“不仅是零散问题,由于村民外出工作,土地出现了闲置的情况。”新堡村上街组党员汪远芳,担任了8年的村干部,对村里的情况了然于心。

“这么多年也没啥变化,咱们就充分结合国家政策,结合村里的实际,走一条新路子。”去年底,初到新堡驻村的王天羽在“坝坝会”上提出发展意见。

正逢乌当区开展闲田盘活利用工作,新堡村迅速摸清闲置底数,并逐一建立问题台账,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3月份,由村里面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三一”模式,计划采取调换耕田、农场规划、授信放款和产销对接“四步走”,一举解决土地零散分布、缺乏技术和资金等系列难题,力推农文旅一体发展。

这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谋而合。

然而,当王天羽和村“两委”动员有条件的村民调换土地时,却吃了“闭门羹”;如何解开“思想结”,算好“经济账”成了首先要克服的难题。

新堡村党员干部齐上阵,到农户家中宣传政策;并动员党员干部等带头示范;紧接着,村委会召集愿意参加调换的村民交流讨论,确定互换方案,见证村民签订耕地位置调换协议,让村民们吃下“定心丸”。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全村5个农户130亩耕地率先完成调换,新堡村将土地化零为整,迈出了“敢问荒地要发展”的第一步。

从无到有:看山地产业如何“突围”

“干了20多年的农业,感觉现在才是最有干劲的时候。”今年50岁的党员林正福,曾当选过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多年来一直在新堡村发展种养殖业。

林正福说,由于自己的果园土地比较分散,所以规模上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在得知村里要发展“一户一田一农场”后,林正福“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大部分村民还在观望之际,林正福就完成了土地调换,“找人把土地一修整,种上了麒麟西瓜,第一年就有了收益。”林正福说,目前他种植的130亩土地中,有近一半是今年才调换过来,收入也比往年翻了一番。

“更重要的是,调换土地后,我们也不用支付租金。”汪远芳的蜂糖李基地,就与林正福的果园相邻,土地连片发展以后,就可以采用大型的旋耕机来耕种,在施肥、打药、管理等方面都更加方便。“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节约一半到三分之二不等的种植成本。”

在林正福、汪远芳的带动下,杨红兵等几个原本摇摆不定的村民也加入进来。

新堡村结合各户各地块自然特征、基础设施情况及农户特长等情况,邀请省、市、区有关专家开展景观设计、生产规划及种粮区预留等技术指导,解决“怎么样经营农场”“经营什么样的农场”问题,使得土地连片效应很快凸显。

如今,林正福的农场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采风梨林”,另外几个家庭农场“栖梦蜂糖”“听风花谷”等也陆续建成,观光、垂钓、采摘多个业态齐步发力。

群山环绕的新堡村,春赏花、夏消暑、秋摘果、冬踏雪的四季农旅产业正呼之欲出。

由弱渐强:看村庄如何向振兴“转型”

这一年多来,王天羽和村支两委都没有闲着。

他们积极向上“引资源、引项目、引企业”,不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又四处奔走邀请专家进村指导,切实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工作。

村民袁基恒在外从事建筑工作多年,早就惦念着回家创业。“新堡交通方便风景好,开农家乐正合适,但新堡村却是缺水村。”袁基恒“听说了村里的变化,感觉这届班子强”,立即动身回乡,并同其他“农场主”一块儿找到村里反映发展问题,王天羽和村支两委立马协调资源,在短期内解决了制约村民发展的难题。

“在销售阶段,我们想方设法帮助农户协调联系本地销路,输送万余斤西瓜,实现一亩地纯收入达4000余元。”王天羽介绍,“一户一田一农场”模式带动下,越来越多人返乡做起了“新农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仅“采风梨林”农场就吸纳了20余人就业。新堡村共有12农场涉及500余亩,整治闲田200余亩,带动就业100余人,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有6人,建起了家庭农场,纯利润收入达20余万元。“如今,在新堡村的带动下,全乡共建立农场33个,带动就业200余人,不仅丰富了全乡的农业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新堡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吴学三激动地说道。

在持续推进产业振兴的基础上,新堡村支两委还切实统筹好粮食生产、生态安全、产业发展的关系。

此外,乌当区出台《贵州省乌当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2023年—2024年“特色家庭农场”示范项目区级实施方案》,形成“政府+金融机构+农户”合作新模式。目前,已帮助4户农户解决信贷问题,放款60余万元。

今年年中,新堡村“三一”模式申报2023年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并成功入选。

这一喜讯并没有让王天羽兴奋太久,眼下,他正和村里全力推动农旅融合,补齐发展短板。

“目前,村里已发展在建家庭农场10余个,我们将以‘一户一田一农场’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体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奋力实现农旅融合,念好‘山字经’,打响‘特色牌’。”王天羽说。

冬日里,红旗漫卷,果林摇曳,新堡如同一幅暖色调又勃勃生机的油画铺展,农场内外,关于现代化的探索仍在继续……

作者:王佳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