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三百年工艺助力“乡村振兴梦”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邓荟雯
  • 作者:张君严 陈宝红
  • 2023-12-21 21:35:36

“这下可好了,手艺不会失传了,也有钱赚了”,居民胡玉仁高兴地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走出来,总算把忧心事解决了。

江苏省沛县汉源街道八里屯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是远近闻名的“柳编村”,柳编工艺传承了三百多年,许多居民依靠这门民间传统手艺发家致富。杞柳俗称柳条,生长在河沟、岸堤等潮湿环境里,柔软易弯、粗细匀称,靠着师傅们的一双巧手,加上一把剪刀、一把锯子,经过“削、剪、穿、插、扭”,细长的柳条就能变成精美的手工制品。最初编织出的是箢子、簸箕、簸篮等朴实自然、轻便耐用的家庭用品,随着产业发展、产品创新,八里屯柳编经过从粗到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转变,提篮、吊篮等更多的新颖实用美观的柳制工艺品呈现在大众面前,柳编制品经历了从生产、生活用品到工艺品的工艺及艺术上的提升。

“县城要发展,老百姓也想住楼房,可这搬迁了,以前靠柳编赚钱的路子就断了!”老胡的这句话,道出了大多数居民的心声。

整体拆迁后,八里屯居民进了城、没了地,如何帮助老百姓实现“安居”和“富裕”,成了社区要解决的难题。经过党支部多次协商、征求意见,初步算了一笔经济账,既能保证柳编技艺不会失传,也能保证失地百姓不会断收。先是将闲在家的“38、60部队”号召起来,在城里拾起柳编手工艺;再是社区支书三上临沂拜师学艺,破解楼房不能满足柳编阴湿无风的环境条件瓶颈;然后发动社区柳编能人、党员大户外出采购柳条成本价售卖给居民,统一标准编制加工、集中收购进行网络销售。目前,已有15户居民经营柳编制品网店,每户年销售额5万元以上,居民在家中依托柳编手艺年收入2万元以上。

坐在社区的编制生产集中地,胡玉仁手中的柳条有节奏地上下摆动,每打一条横线,他都使劲勒紧,柳条勒得密密实实,他手中即将成型的是一件簸箕工艺品……柳编制品将八里屯百姓的生活紧紧编织在一起,也将社区党组织和居民们的致富振兴信心紧紧编织在一起。

近年来,沛县汉源街道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以“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文明程度高”为发展目标,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优化农村管理模式,加快实现农村向城镇化转变、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

作者:张君严 陈宝红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