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农业强省贡献农担力量——访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习利

2023-12-25 18:22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袁雅茹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农担”)自成立以来,在国家农担联盟的支持下,在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农业农村厅、省金融办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始终坚持政策性定位,近年来,围绕“千亿斤江淮粮仓”“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千万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工作,在创新、进取、发展的道路上,先行先试、善作善成,从“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到“党建引领•码上办”模式,从“种粮担”再到“徽牛担”“生猪担”“水产担”等多项担保产品,经历了从初创期到成长期的发展过程,强党建、创模式、建体系、控风险、深改革,业务模式从无到有,担保规模从小到大,构建了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新格局,探索出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习利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安徽农担成立8年,也是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8年。安徽农担一路走下来,产品更新迭代多,秉承着服务三农的初心,能否介绍一下农担发展历程?

方习利:(一)我们创特色、稳增长,担保业务不断放量。已累计为全省15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620亿元。作为专注服务“三农”的政策性担保机构,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公司聚焦新农主体面临的堵点、难点、痛点,全力帮助新农主体纾困解难,公司业务规模保持持续高位增长,在保余额由2019年末的43.1亿元跃升至2023年11月末的206.19亿元,在保项目数由9255个跃升至6.43万个,服务乡村振兴有力有效。(二)我们扩体系、挖潜力,体系建设不断拓展。围绕政策性担保“双控”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推深做实体系建设,实现业务、机构、人员下沉,设立合肥、马鞍山、安庆等13个市级业务管理中心,形成以省公司为决策管理中枢、13个市级业务管理中心为业务拓展中心、77个县级办事处为依托延伸的覆盖全省的农担业务体系,构建起管理中心辐射全省、担保服务扎根一线的体系建设新格局。(三)我们防风险、保安全,风险管控不断增强。伴随业务模式创新,不断完善风控措施和手段,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形成了“一库、两平台、一系统”数字化农担发展格局,推动数字化转型项下多重变革,构建了以“人防”和“技防”双重防控为基础的风控“安全网”。截至2023年11月末,公司累计代偿率0.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我们促转型、增动能,科技赋能开创获客新局面。为进一步提升全省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的可得性、覆盖面和便利度,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公司以“党建引领·码上办”为抓手,放大“码”的功能,打造农担核心竞争力。做到了零距离服务,彻底改变依赖银行推送的旧路径,深入各地乡镇,全地域、多渠道广泛宣传推介,对新农主体融资需求主动触达。做到了高效率处理,加强银担协同,贯通作业链条,落实闭环管理,实现扫码项目及时响应、快速转化、限时办结,实现担保贷款业务“码上填、码上办、码上查”。截至11月末,共扫码准入了73682个主体,融资需求558.43亿元。

记者:农担姓农。随着农担的成立与介入,三农金融环境大为改观。能否谈一谈安徽农担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理念?

方习利:作为财政职能的延伸、财政支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贷担保是以“政府+市场”“财政+金融”手段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的重要创新。安徽农担自成立以来,在助推乡村振兴的一线建功立业、服务为民,创新了一系列普惠性、适配性担保产品,以最优贷款利率和担保费用,最优金融服务纾解长期困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贵、慢、烦等发展难题,有效引导和集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因农立命、为农担当,坚持精准聚焦、靶向发力,一是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力。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着力支持粮食生产,落实国家战略,推出“种粮担”“农机担”等担保产品,全面执行优惠担保费率,为广大种粮主体、粮食收购主体等搭建融资直通平台,以“快简廉”的担保服务支持种粮大户多种粮种好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农业农村资源,深化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面向农业全产业链条、农产品全生命周期,构建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业转型升级。二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发力。以数据要素“上行”促金融活水“下行”,用数字化管道打通金融场景和乡村场景,依托大数据,实现银担系统互信直连,用信息技术贯通作业链条,实现信息共享、实行互信合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主动触达、快速响应和高效转化,担保贷款从以前办理15天缩短到最快当天完成放款,极大提高信贷效率,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便利度和可得率。三是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上发力。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机制,依托乡村特色资源,挖掘地方“土特产”,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助力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土地租金收入;支持带动力强、辐射面广、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拓展产业增值空间,带动农民增加务工收入,促进千家万户小农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共同富裕。四是在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上发力。支持引导种养业生产经营主体引入先进技术,帮助各类主体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管理水平。在农机购置、仓储冷链设施、综合农事托管等领域建立主体信息库,提升对有农机使用和更新换代需求主体的担保服务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五是在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化上发力。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大对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及降污减碳等我省重点支持方向的信贷担保投放力度,架起“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桥梁。

记者:安徽是农业大省更是粮食大省。在兼顾带动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方习利: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安徽是我国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种粮大户更是在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安徽农担作为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深入田间地头,大兴调查研究,印发粮食产业担保支持方案,创产品、简流程、深实践,持续加大粮食重点领域金融投入。一是开发专项产品,提高支持精准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徐淙祥的重要回信精神,安徽农担公司创新推出“种粮担”“农机担”等专项担保产品,降低担保费率,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金融活水流向粮田,支持种粮主体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助力安徽把粮食安全担子扛得更稳当。二是深化银担合作,扩大合作面。持续深化银担合作,增加授信合作银行,开通银行专线,创新业务产品,让更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获得农担担保贷款支持。三是担保费优惠政策。实施差异化担保费收取,主动降低担保费率,针对粮食种植、粮食收购等,分别执行0.5%、0.8%担保费率,合作银行执行最优贷款费率。同时,阜阳等地按1:1比例对种粮大户给予担保费全额补贴,保持政策全覆盖。四是加速绿色审批通道。依托“农信码”,“种粮担”“农机担”等产品实现线上申贷、审核,线下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做到平台服务第一时间响应,融资需求第一时间对接,切实提高主体担保贷款的便利度,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实现金融服务“码”上问、农担业务“码”上办。2023年全年,公司新增粮食种植类担保项目12843个、担保金额36.86亿元,在保余额占比19.19%,位列全国农担体系33家省级农担公司第6位。

方习利深入一线,调研担保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情况。

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举一个例子,2020年以来,针对乡村产业发展三产融合还不够深、产业规模化程度还不够高、招商引资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安徽农担立足政策性担保机构定位,聚焦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做活“土特产”文章,创新推出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3344”模式,形成政策引导、镇村组织、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科技支持、金融助力的产业生态,实现了产业链增值收益在各链上主体中分享,打造区域性农村金融服务融入农业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圈,开辟农村金融服务新路径。

怀宁蓝莓产业链生态担保联农带农助增收。

​以怀宁县蓝莓产业链为例,怀宁县蓝莓产业链担保模式下已累计为260户链上主体提供担保贷款2.28亿元,引领8家国有金融机构支持蓝莓产业,覆盖19个乡镇,201个村集体,新增15778亩蓝莓基地,有效助力怀宁县蓝莓全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带动新农主体参与蓝莓产业的协作分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一是增加村集体资产性收入,在第1-3年蓝莓基地建设期,每个村集体可获得收入957万元;在第4-8年蓝莓生长期,每年村集体可获得收入1340万元;在第9年蓝莓丰产期,每年村集体可获得收入3829万元,未来收益逐步走高;二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土地流转费用从200元/亩增长到500元/亩,大大增加了农民土地流转收入;三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带动3800名工人参与产业链协作,每人每年可获得收入9000元,合计增收3420万元。实现联农带农,促进产业全链条增值,农民多渠道增收。

记者: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走在第一方阵的安徽农担未来将如何助力这一目标?

方习利:当前,安徽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也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三农”向好,全局主动,首先,安徽农担将从讲政治的高度看“三农”,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工作效果上。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大力推进“种粮担”“农机担”等专项融资担保产品,全面执行优惠担保费率,积极对接地方财政、农业农村部门摸排收集种粮主体信息,充分运用信息化优势提高审批效率,真正让便捷、易得、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惠及种粮主体,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排头兵。其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呈现全产业链拓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集聚效应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乡村产业发展三产融合还不够深、产业规模化程度还不够高、招商引资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在“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下,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将持续聚焦县域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围绕做活“土特产”文章,大力实施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即“3344”模式,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投融资模式,组合各方资源,协调引导社会资本、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源要素投入乡村产业,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圈和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再次,千方百计增强农民获得感,强化科技支撑,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不断放大“码”的功能,深化银担合作,建立担保服务与农户信用相结合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对新农主体融资需求主动触达,持续深化科技赋能服务“三农”主体发展的新方式。同时,立足各地实际,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色化发展,持续推出标准化担保产品,保障农业各领域信贷需求,全力服务乡村特色发展。

皖吉农担跨省协作助力“秸秆变肉”。

记者:董事长是出身财政的干部,能否就自身经历谈谈从农担看财政支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问题?

方习利:我看过一组数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十四五”期间要完成中央的任务,至少需要48万亿元资金落地,而这部分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民间、金融机构这三大渠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起来每年用于农林水的投入大体上2.2万亿元,4年政府在这里面投入占约20%,剩下的80%左右要靠社会和金融共同来完成。所以,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般称为支柱型的政策。

我们知道,2004年起,国家相继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但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逐渐减弱,政策边际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减弱,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在这一背景,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财政支农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由财政资金出资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并通过中央财政对其进行持续的担保费补助和代偿风险补助维持其政策性属性。所以说,农业信贷担保是财政职能的延伸、财政支农的补充,是创造性地将财政思维与金融思维充分融合,通过财政资金的基础支撑作用,实现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金融的协调配合,既尊重市场在农村金融服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主动补位,通过财政资金的创新性运用,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撬动作用,为市场化方式不能有效解决的领域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供给,具有“财政+金融”“政府+市场”属性特征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将有效吸引更多金融资源引入农业农村发展领域,推动粮食结构调整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比如,安徽农担在创新和实践中,持续扩大农担政策的覆盖面及普惠性,政策效能发挥明显,已累计为15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620亿元,有效地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已逐渐成为党委政府破解“三农”融资困境的重要抓手,以及实现产业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法宝。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