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间,金沙江畔,夜色渐浓。一处农家屋里的火塘燃起熊熊火焰,火光映红了围坐在火塘边的中坝村村民,也隐约照亮了村里的乡村振兴路。
“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我们要坚持以学促干,着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必须把方竹产业搞起来。”“一些村民想出去打工赚钱,但又没有门路。”“高速公路离我们那么近,中坝村山清水秀,怎么不发展乡村旅游呢?”近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板栗镇中坝村组织了一次“火塘夜话”,村干部和村民等20余人围着火塘,围绕乡村振兴的话题聊家常、谈感想、提建议,掏出了心窝子话。
中坝村村民和村干部“火塘夜话”共谋乡村振兴。
“村里产业发展滞后怎么办”
中坝村所在地,离串佛高速公路10多公里。在当地许多干部群众看来,交通的便利给中坝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是,目前无论是村集体经济增长还是村民收入,和周边先进村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老乡要小康,关键得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中坝村村委会主任兰华超说,为让村民都富起来,村上组织村民,让大家谈想法、说办法。
刚开始大家有些拘谨,兰华超鼓励道:“就是聊聊天,放开说。”
村民喻扬根率先发言:“我们村最大的产业就是方竹,栽种了20000亩,但平时管护不到位,长势参差不齐,今年只有小部分方竹笋实现丰产丰收,发展滞后,该怎么办?”
喻扬根的话,让在座的村民感触颇多。关于方竹产业的话题,一时间引发热烈讨论。
之前,中坝村曾探索过蔬菜、核桃、竹柳等产业,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结合当地自然条件,2018年村里首次尝试种植4000亩方竹,因为首批种植区域较为零散,中坝村又规划集中连片种植方竹16000亩。
兰华超说,中坝村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方竹产业,村民以林地入股,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产生收益后合作社占50%,村民占45%,村集体占5%。产业涉及470户村民。
“三分种,七分管。要想把方竹种得好,成为真正的‘致富竹’,那就得加强平时管护。”兰华超掰起手指算起了增收账,方竹产业的有效期是60年以上,投产后每亩每年可采笋400公斤左右,亩产值约4000元,20000亩的方竹,年总产值将达8000万元。
兰华超的话,提振了村民发展方竹产业的信心。“听了兰主任的话,觉得种了方竹以后就相当于我们有了一张绿色银行卡,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村民杨通财家种有方竹20余亩,想着方竹见效后的收益,杨通财笑得合不拢嘴。
村委会副主任陈洁说:“方竹栽下后,至少要三年以后才开始产笋。这期间合作社优先聘用入股者及困难人群在方竹基地进行日常管护工作,2023年合作社向务工村民发放管护工资70万元;同时动员群众发展重楼、天麻、黄精、跑山鸡等林下种植养殖业,也可给村民带来一些短期收入。”
“要实现方竹产业振兴,必须坚持精准发力。”兰华超说,要加大方竹日常管护工作,不断完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在农户、合作社、村委会之间构建多层面的合作共赢机制,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多措并举帮助群众就业增收”
“我想出去打工,能不能帮帮我?”说完方竹产业,村民喻阳清接着发言,“没技术、没能力,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村民喻阳军接着说:“我浑身有的是力气,凭力气干活也挣不了几个钱,我很羡慕那些挣高工资的技术工,可以组织我们参加技能培训增加务工收入吗?”
“增收不能光羡慕,还要想办法,多措并举帮助群众就业增收。”兰华超说,村里建立健全了就业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户为单位,推行由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挂钩单位干部监测帮扶的模式,依托信息化平台,实行动态管理。“每户劳动力数、外出务工劳动力数、务工地点、收入等信息都一目了然。信息化平台让就业帮扶更精准。”
对于未就业的村民,中坝村主动与县镇相关部门协作共谋,共享企业用工需求,建立企业动态用工台账。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微信等方式为符合条件的群众推荐务工岗位;同时,积极组织有技能培训需求的群众参加家政服务、钢筋工、叉车工、电商经营等技能培训,以技能提升促收入提高。
有村民提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老人孩子怎么办?”
村里给出的方案是:争取县镇民政部门的支持,村里成立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队。服务队采取结对子的形式,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照顾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让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不再孤单;充分发挥“爱心爸爸妈妈”志愿服务队作用,常态化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课业辅导、亲情陪伴和心理疏导,用心用情守护孩子们成长。
“撸起袖子加油干”
从19时开始,一道道发展难题、一个个发展目标、一项项发展举措,如塘中火焰,越烧越明,越照越亮。在村党总支副书记杨世美看来,抓产业和就业,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努力让群众生活越过越好;老党员喻明志说,要注重把培育乡风文明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村民陈海秀说,要培养乡村直播电商人才……
火越烧越旺,大家的兴致越来越高,转眼已到深夜。
兰华超起身添了一把柴,火焰又亮了许多。“众人拾柴火焰高。”兰华超意味深长地说,“中坝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村庄美了,道路畅了,群众日子越过越好了,但是我们的产业发展滞后,部分群众增收有差距……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兰华超说罢,村民鼓起热烈掌声。
冬夜火红的篝火,映出了中坝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家说的似乎是当下的问题,但是看得更多的是村民对乡村振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图景的憧憬。
作者:杨东升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