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强村富民的“三驾马车”——湖北南漳县做好“三篇文章”,为集体经济注入强引擎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李丽
  • 2024-01-18 21:51:12

家家住楼房,户户有存款。

沿着湖北省251省道一路向西就是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铁家垭村,溪流潺潺,青山绿树下,一座座农家楼房错落有致。“2023年我们村集体收入75万元,比上年又增加了10%。”刚刚清理完过去一年的账本,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铁家垭村党支部书记黄学志乐开了花,7年前还是空壳的铁家垭村,如今成了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预计人均收入都在2.4万元以上,五年翻了3倍。党的政策好,村民发展产业的干劲越来越足!”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铁家垭村一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底座支撑,具有基础性作用。那么,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呢?选好“头雁”是关键,盘活资源是保障、做强产业是根本。

南漳县抓住头雁、资源、产业三个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做好3篇文章,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2023年,全县28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可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至100万元村达到15个,100万元以上村达到5个,实现村集体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躺”到“跑”的华丽转变。

做活头雁文章——村村都有强村富民“主心骨”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

1月15日,记者走进南漳县巡检镇小漳河村,只见一栋栋民居高柱飞檐,窗明几净。菜园、果树错落有致。村委会门前张贴着过去一年全村发展状况和来年计划。一幅和谐发展的丰收图景映入眼帘。然而,就在几年前,小漳河村还是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改变如何发生的呢?“坚持选好用好‘领头雁’,干部政治清明、乡风清淳,村庄才能发展更好,”巡检镇党委书记祝佩强给出了答案。

巡检镇定期坚持给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政治、产业、典型、廉政“四堂课”,全面提升农村和社区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促乡村振兴的理论水平和能力素质。课后还建立微信工作群学习群,定期推送学习资料,推动了村两委战斗力“再升级”。“我们还邀请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华中农业大学等领导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将培训内容开在田间地头,请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交流发言,为其他各村发展提供了方向。营造出学典型、比贡献、争先锋的浓厚氛围。”巡检镇镇长陶勇军说。

南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正国介绍,为了激活“头雁”效应,南漳县以“选、育、带”为切入点,党建引领、高位推动,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县、镇、村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和述职评议重要内容,精心制定了《关于推进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要点”,激活乡村振兴“主力军”,盘活了乡土人才“蓄水池”。

在“选”上下真功。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南漳县着力打造敢于创业、乐于兴业、善于成业的村级班子,将懂经营、善管理、有闯劲的11名青年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不断夯实。在“育”上用真劲。通过开展田间课堂、“擂台比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活动等形式抓好人才培养,近两年来全县先后培训村干部1600余人次,培养后备人才44名、农村致富带头人27名。在“带”上见真章。南漳县组建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抓好政策对接、技术衔接、项目承接、产业链接等工作,预计2023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占50%、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个。

做活资源文章——“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

“这间南漳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技术的课堂,原来是废弃多年的村委会旧房子,村委会用闲置房屋入股合作社,不仅每年可得1万元固定租金,还能参与分红。”南漳县东巩镇上泉坪村党支部书记闫守奎说。

这样的例子,在南漳县层出不穷。长期以来,因历史原因形成的闲置资产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一方面造成村集体经济薄弱,另一方面造成资产浪费。近年来,南漳县以盘活资产资源、化解村级债务为突破口,注重典型示范和奖惩激励,兑现政策红利,将盘活“沉睡资产”与“强村富民”相结合,积极探索出一条资源活、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盘活闲置资产,前提在于摸清家底。南漳县扎实开展“三资”清理,摸清家底,化解矛盾。襄阳市和南漳县还持续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南漳县财政兑现29个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70万元,兑现化解村级债务奖励资金800万元,扶持城关镇凉泉、九集镇汪家井等8个村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400万元。

“家底”摸得清,发展后劲足。通过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过去大量闲置的村集体资产得以盘活,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多村集体经济实现“身强体壮”。南漳县通过公开发包、招标出租、合股经营等方式,找准路子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九集镇良种场村将72口堰塘、水库收归集体,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城关镇杨林村对林地、可经营堰塘、河滩应收尽收,村集体每年可实现发包收入10万元。同时持续完善产权交易,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最大限度开辟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城关镇南背村通过挂网招标二道河67亩鱼塘经营权,为集体增加收入29万元。武安镇申家嘴村面向村民公开招标三座泵站经营权,为集体增加收入16.1万元。

集体“家底子”日益厚实后,如今,南漳各村正铆足干劲,探索发展新路,让集体经济发展变得更有“钱途”,让老百姓的幸福日子变得更有“钱景”。

做活产业文章——乡村致富产业“百花齐放”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巡检镇的柑橘基地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选准路径、做强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南漳,“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地貌,导致各地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差异大。为此,南漳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同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丰富村,积极参股经营增收;城郊路边村,借助区位优势增收;山区偏远村,发展特色产业增收。

东巩镇双坪社区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的方式和社会资本合作,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30万元。

肖堰镇观音堂村盘活资源、引进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猕猴桃、艾叶、蔬菜种植及电商等产业,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50万元。

李庙镇刘坪村与天池山景区建立“村党支部+景区+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企业和村民“三赢”,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多万元。

长坪镇阳太坪村构建“田间有烟叶,山中有天麻,套种白芨黄精七叶一枝花”的立体产业格局,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40万元。

肖堰镇龙坑村跳出山沟发展“飞地经济”,在襄阳高新区建立石磨面粉加工厂,带动脱贫户10多人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倍增。

南漳县副县长石海龙介绍,当前,全县已全面摸清乡村资源禀赋、潜在优势、产业现状,立足乡村找路径,因地制宜促发展,走出一条富有南漳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