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科:用生命守护使命 用担当定格人生

2024-01-19 21:44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暴佳然

他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身上始终流淌着担当使命、不怕牺牲的红色血液。他是一名军转干部,始终坚守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质。他就是牺牲在乡村振兴战线上的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协调指导二处一级调研员臧科同志。

2023年10月10日,臧科同志在工作岗位上,因突发心源性心梗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8岁。臧科同志的牺牲,使他的父母失去了一位好儿子,他的妻子失去了一位好丈夫,他的孩子失去了一位好父亲,更使陕西乡村振兴战线上失去了一名用生命诠释忠诚、担当和奉献的好干部。

噩耗传来,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彻夜难眠、扼腕痛惜。生前的领导、同事以及驱车从几百公里外赶来的基层干部群众都来为他送行。他对党的耿耿忠心,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留给我们每个人无尽的哀思。

2023年12月15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臧科同志被授予“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柔情铁汉 舍家卫国

臧科的父亲是一位1945年入伍的老革命。臧科从小在部队环境中长大,在家庭红色光荣传统教育的熏陶下,自幼在心中埋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经过十年寒窗苦读,1983年7月考入空军导弹学院火箭工程系,学习导弹火箭技术专业并入伍,从此圆了自己的从军梦。

“他是一个满怀报国情怀的人。”妻子王素俊哽咽着说:“大学毕业后,院领导跟他谈话,希望他留在院里。可是他说:‘我在军校学习四年,要到基层一线去,投身祖国,报效国家。’因此主动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要求分配到艰苦地方的基层部队工作。”1987年7月,臧科毕业后分配至空军地空导弹兵训练团工作。

多年来,臧科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把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全心全意投入到报效祖国的行列中。“我们两个是1995年认识的,1996年结的婚。在结婚前,他就问我,‘你想清楚了没有,你嫁的是一名军人,我有军人的职责和使命,结婚后我肯定顾不了这个家,而你就要承担两个人的职责,为家里付出全部,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妻子王素俊默默地接受了,就这样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在部队服役期间,臧科同志曾任导弹专业教员、装备技师、学兵队代理队长、教保队队长、教务参谋、靶场副主任(正营职)、参谋长(副团职)、副主任(副团职),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嘉奖,1998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无私奉献 不畏牺牲

经过部队的培养与锻炼,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尤其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臧科从不退缩,而是敢于面对、勇于挑战、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抢着干、争着干,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去。

1987年9月,臧科被派往空军地空导弹兵十四旅83营实习锻炼,代理三连装备技师。83营在河北丰宁,当年11月份已是大雪封山,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在这样的条件下,臧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使命,不畏严寒战胜困难,参与完成了导弹实弹打靶保障任务。

1998年8月,臧科在河北省昌黎县团林乡参与抗洪疏通河道,他临危不惧带头跳入1米多深的水中,带领官兵奋战在抗洪抢险救灾一线。

那时,妻子王素俊正好去探亲。见到全身上下被泥水浸泡,从头到脚满是浮萍的臧科后,心疼得落泪。“你不是领导吗?不是在指挥部里指挥吗?怎么弄成这个样子?”面对妻子的疑惑,臧科解释道:“当领导的不要把自己当领导来看待,只有我以身作则了,我的战士们才能无怨无悔地跟着我向前冲。”正是如此,臧科同志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

2000年6月,部队组织联合-2000首都防空实弹演习,在演习中出现一枚哑弹,如果哑弹不及时排除,就会影响演习的进程,可能会对误入演习区域的群众生命造成威胁。

在这紧要关头,臧科同志将个人生死放在一边,孤身一人进入哑弹区域搜寻哑弹,并对哑弹进行了排除处理。事后臧科跟妻子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把妻子也吓了一跳。“要知道排除哑弹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拆除不当,就会造成爆炸。”妻子问臧科:“为什么是你一个人去?”臧科回答说:“我一直在学这个,这是我的专业素能,我不能让不熟悉的人去,因为哑弹排除特别危险,有困难,我当领导的,一定要第一个冲上去的,我不能让我的兵冲到前头去。”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使命担当。臧科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赤胆忠心和英勇无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时代篇章,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军人的铮铮誓言。

奋战脱贫 不舍昼夜

“我就是一个技校生,孩子马上上三年级了,我也辅导不了,你再不回来,孩子该怎么办啊?”2006年年底,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臧科转业到了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任移民开发处副调研员。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臧科的足迹遍布三秦大地。“没想到转业回来后,他依然很忙,长期高强度地出差。对待工作非常的严格认真,经常加班熬夜,孩子称他为‘工作狂’。”妻子王素俊说。

“臧大哥刚转业回来就跟我一个办公室,他的敬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全处同志都对他很尊敬。凡遇到重大工作,他总是冲锋在前,从来不讲任何条件和回报。”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协调指导二处处长周建平说。

在刚转业的第二年,臧科的父亲因病入院。医院给下了病危通知书,由于当时他还在商洛市商南县下乡途中,等赶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了,没有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不管是在办公室的电脑上,还是家里的电脑上,书桌上都铺满了臧科工作的文档。“转业回来这么多年,几乎没休过年假,今年算休了一次,但是中间有两次因为工作需要,还是返回了工作岗位。”妻子王素俊哽咽着说:“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转业至地方工作后,臧科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身心投入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中。2011年9月任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移民处副调研员,2019年3月任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协调指导二处调研员,2022年4月任省乡村振兴局协调指导二处一级调研员。

脱贫攻坚期间,臧科同志主要担负全省“两房两设施”和安全饮水保障的协调、检查、督导工作和群众信访问题的核查整改工作,常态化对接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国电、省地电等部门,肯于吃苦,加班加点,长期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多次带队现场督办问题整改。参与起草的《陕西省扶贫移民搬迁典型经验与成功做法》调研报告被评为省级领导干部调研报告二等奖,受到省委省政府研究室通报表扬。

进入巩固衔接过渡期间,他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加强学习,吃透政策,掌握重点,积极履职尽责,在处长岗位空缺的情况下,负责本处室工作一年多时间,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体现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大局观,处室完成工作任务出色。参与起草了《陕西省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探索出在省级建立了“1个总方案+15个专项推进方案+3个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的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参与起草了《陕西省“四沿三建”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谋划以“四沿三建”(沿黄河、沿渭河、沿汉江、沿秦岭,分片区统筹推进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模式推进乡村建设的陕西路径,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高度肯定。多次在筹备省级现场会中打头阵,协助国家考核评估检查调查和信访案例办理,均完成任务圆满。

带病守岗 心系群众

去年5月的一天,臧科在陕南下乡督导巩固衔接工作,入户的时候因山路太陡,导致膝盖扭伤,他还是坚持将工作完成才返回西安检查,确诊为髌骨骨折。

“臧科同志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即使是身体不舒服,他依然选择坚守工作岗位,永远把群众放在心上,与我们一起奋战在基层一线,为全省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处室同志一致说。

“那天下午,他就觉得胸闷不舒服,自己到卫生所去检查了,卫生所的医生已经跟他说了有心梗的这种迹象了,希望他赶紧就医,而他还在想着第二天要出差,要去旬邑县解决群众信访的事情,想推迟一天再去住院,便匆匆赶去了办公室处理工作去了……”妻子王素俊边说边擦拭着眼角泪珠。

然而就是这次带病坚守,让他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正是这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全省乡村振兴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肃然起敬。

平凡之中见伟大,坚守之中见精神。臧科同志作为一名优秀党员干部,始终心系群众,情系民生,他不顾身体病痛,带病坚守岗位,以执着的追求,饱满的热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十几年来,臧科同志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主动发挥老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凡事冲在前、干在先,奉献在前,名利置后,“老黄牛”是大家对他最多的评价。他饱含对贫困群众的深情厚爱,弘扬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当追求,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着汗水,用初心书写着一名扶贫干部的人生答卷。他待人真诚、热情友好、豪爽仗义,具有很强的感染鼓舞能力,在处室和单位建设中发挥出很好的表率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

斯人已去,然精神长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臧科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他所坚守的乡村振兴事业,树立了新时期乡村振兴干部的光辉形象,值得我们大家永远铭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