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数不清的小桥和流水,便到达了东衡村。这个坐落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东南方的村庄,马路宽敞,街道整洁,白墙青瓦,古韵悠悠,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而就在十几年前,东衡村却是另外一副模样……
“东衡村过去以开矿为生,最辉煌的时候,全村共有18家矿产企业。”村委委员杨建伟说,由于当地矿石质量高,又紧邻河道便于运输,东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矿产大村,久而久之,过度开采矿石使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每当开矿,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为了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还给村民,2009年,东衡村决定关停全部矿企,随即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战役。
可是,接二连三的问题随之而来。首当其冲的是,矿企一关停,等于断了老百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更是一朝回到“解放前”。更关键的是,关停后的矿区满目疮痍,留下一个个深坑,既无法搞养殖,也不能作饮用,成了巨大安全隐患。杨建伟回忆,当时矿坑还成了各类工业和建筑等垃圾的填埋场,对生态环境可谓“二次破坏”。
“哝,目之所及的,过去全是矿坑!”杨建伟带着记者来到一片种满小麦的田边,冬闲不闲,顺着他挥手的地方望去,只见秧苗嫩绿。一问才知,这片地平均海拔竟为负36米,最深的地方则有负70米。
那么,千亩良田是如何从矿坑里“长”出来的?记者了解到,东衡村首先对矿坑进行了无害废弃渣土填埋,随后开始全方位生态修复和环境再造行动。从2011年起,全村共整治矿坑矿地3000多亩,累计填土3000多万方。紧接着,为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发展,东衡村推出土地统一流转制度,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让农民土地入股、农地入市,同时建设“三园”,推动产业升级。
何谓“三园”?一来疏浚清淤,扩展水田,利用废弃矿地垦造水田,一个1600亩的农业园蝶变而来;二来通过全国首宗土地入市项目,打造规划面积680亩的众创园,取名“钢琴小镇”,年产值如今可达2.5亿元;三来建设文创园,以美丽乡村精致小村建设为契机,村里先后完成赵孟頫墓地修复、周边公园修建、农民藏书楼、文化礼堂、乡村数字影院等工程,如今已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近两年,东衡村继续加速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引进了先锋农机、鱼菜共生等农业项目,2022年,村集体经济接近3455万元,村民年收入人均达7.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东衡村积极拓展外部合作,引进运营团队推进整村运营,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提升农业价值链和带动美丽经济转化。
冬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杨建伟忙个不停,好几拨研学团队正等着他接待。这不,才刚办完“暖冬节”,马上新春活动又将至,寒冬下的东衡村,一片火热!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刘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