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1月26日上午,“南水润北方 寻源丹江口”——湖北省十堰市丹水进京贺新年产品推介暨展交会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举行,来自水源地的65种优质水饮料产品和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境内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总库容319亿立方米,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以上标准,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Ⅰ类标准,堪称“世界最大的自来水厂”,荣获首届“中国好水”水源地称号,2023年被授予“中国水都”称号,并入选全国县级市品牌百强榜。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以来,丹江口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有关治水的重要论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的政治使命,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下巨大决心、花巨大代价搭建“空天地水”多维度实时在线智慧监管系统,建立生态环保工作调度、监督机制,把高水平保护落到实处,用心用情用力守护“首都水井”、捍卫京畿生态安全,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随着国家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丹江口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汉江、丹江“三江”汇集之地。通水9年多来,丹江口水库已累计调水超60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山好水好环境是丹江口市最大的资源、最大的优势。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是生产水饮料、酒类产品的绝好水源地,先后成功签约引进绿色食品饮料类相关企业15家。2023年,丹江口市水经济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40.1亿元,入库税收8.5亿元。
丹江口市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中国好水”品牌效应,借助抢抓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机遇,积极探索“两山”转化实施路径,着力将“生态水”转化为“财富水”,助推“一库好水”蝶变为经济活水,加快构建水源地绿色产业格局。着眼升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聚力打造知名水企聚集地。
突出产研融合,加强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专业院校及饮用水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对接,引育专家智库和专业人才,成立水经济研究院,围绕水产业规划、水资源利用、水价值转化、水产品供给、水业态构建、水文化打造、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涵育、节水惜水意识养成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形成一批国内闻名、业内知名的改革性、实践性、制度性成果。
北京市对口协作办负责人表示,吃水不忘挖井人。通过组织开展经常性和长期性的考察互访、对口衔接、项目合作、资金支持、人才交流,进一步推动北京市与丹江口市对口协作走深走实,努力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能级的共赢合作,统筹推进水源区更高质量保护和更高质量发展。
海淀区政府负责人在致辞中说,2012年6月,海淀区与丹江口市缔结为“友好区市”,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对口协作正式开展,两地围绕“水源区”与“受水区”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工作主线,高位推动、高频互动,海淀区16个街镇与丹江口市20个镇(办、处、区)建立全覆盖结对帮扶关系,成立联合工会、特色扶贫产业双创中心搭建商贸扶助平台,共建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四季青工业园推动水源区产业高质量转型,坚持干部互派、人才交流、游客互推实现文教卫技术信息共享。
多年来,北京市和海淀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给予丹江口鼎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在政策、项目、资金争取上帮助呼吁,在生态环保、产品进京、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协作,让更多优质企业和投资项目落户丹江口,推动丹江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丹江口人民铭记在心、感恩于心,将坚决守好一库清水,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伟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