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云南昆明海关:边民互市智慧监管赋能 落地加工助力兴边富民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范家瑞 李锐
  • 2024-01-30 18:16:18

多贸合一卡口自动验放、手机APP线上申报交易、系统自动审单、智能审图提升风险排查效能……近日,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第50边民互助组,以“落地加工”业务模式向河口海关集中申报了6票共计301吨重的干木薯,从申报到办结海关手续用时仅1小时。

“在家里就能‘一站式’解决货源、订单、物流、申报等问题,特别方便,通关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参与互市贸易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第50边民互助组的陈培培开心地说。

海关关员指导边民通过“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办理边民互市相关业务。邓亦辰 摄

边民互市贸易作为边境地区特有的贸易形式,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边境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云南省经批准的边民互市点共有21个,占全国的40.38%,覆盖云南省所有沿边州市。昆明海关作为边民互市贸易综合管理部门之一,主动把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工作放在服务周边外交、助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去定位谋划,将智能化理念和手段全方位融入互市贸易海关监管环节,创新“互联网+边民互市”监管模式并在全省15个口岸推广,建立和完善边民互市贸易智能化海关监管体系积极推动地方建设边民互市贸易服务平台和综合监管平台,在海关总署的指导下,着力构建边民互市贸易“一体系两平台”智慧监管。

“在推进‘智慧边民互市监管’过程中,昆明海关以‘制度+科技’为引领,推动出台操作指引等支持文件,为边民互市规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助力‘边互通’APP推广使用,打通与商务、税务、人行、银行等部门的系统接口,实现业务申报、交易、结算等在线服务,互市贸易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协同监管,在方便边民使用的同时,有效提升海关监管服务效能。”昆明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许犁介绍。

此外,昆明海关深度参与智慧口岸建设,优化完善边民互市贸易系统,探索5G单兵作业系统、在途监管系统、“多贸合一”智慧卡口验放、智能审图等智能化新应用,实现禁限类商品自动拦截、系统自动审单,构建集远程视频监控、现场快速筛查、在线监测、云端大数据处理为一体的智慧监管体系,节约人力资源50%、压缩通关时间近70%。2023年,云南省边民互市贸易额200亿元,同比增长55.3%。

让陈培培开心的不只是越来越快的通关速度,还有“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的实施。通过该模式,陈培培等边民申报的干木薯就可以直接运至当地的落地加工工厂加工生产为酒精上市销售。

“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是国家支持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指在实行边民互市贸易的边境地区当地建立加工厂,引导当地边民以边民互助、合作的方式与加工企业建立购销关系,将通过边民互市方式进口的商品作为原材料销售给加工厂,通关时享受“委托申报”“直通运输”“免到场查验”等便利化措施,让互市商品有更加稳定的销路,有力促进边贸繁荣、边民增收、边境和谐。

“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是东盟”是河口口岸的真实写照,优越的区位优势,为边民互市贸易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以往传统人力监管模式、河口边民互市交易以整进散出为主的情况下,落地加工难以实施,边民的免税政策无法得到最大化利用。昆明海关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边民互市智慧监管,将边民在一级市场互市交易的采购订单、支付货款、通关申报等,以及在二级市场与落地加工企业、国内采购客商的销售合同、收款、发票开具等流程系统化电子化,实现互市贸易的商品流、货物流、资金流、发票流全业务环节串联并闭环,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动边贸转型升级。

2023年11月18日,昆明关区首个边民互市落地加工项目在河口口岸落地实施,截至2024年1月23日,河口海关共监管验放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货物1043吨、货值183万元,帮助每位边民月均增收2000余元。目前,红河、文山、德宏等7个沿边州市已有备案落地加工企业41家,加工产能每年300万吨。

“扎根边疆、服务边民、繁荣边贸,落地加工结合边民互市是推动边民互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途径,对边境地区的产业落地、边民就业、地方税收、将通道经济转变为口岸经济等,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河口海关口岸监管三科副科长毕然介绍。

下一步,昆明海关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持续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做足“边”的文章,广泛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智慧边民互市监管“一体系两平台”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扩大示范效应,推动边民互市贸易健康发展,为国家的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战略贡献海关力量。

作者:范家瑞 李锐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