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之际,由天津市宝坻区委、区政府和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主办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论坛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天津举行。计划总投资249.68亿元的43个大项目、好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及现代服务业“4+1”主导产业。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是北京中关村带品牌、带资金、带理念、带团队、带项目,在京外首个重资产投资项目。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走在前、作示范,“科里科气”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最鲜明的气质。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之际,天津市首条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线路在津发布。该线路从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到京唐城际铁路宝坻站11.3公里,全程智慧公交,时速可达70公里,单程仅需18分钟,一举拿下了车路云协同、开放道路驾驶、网联云控式智能驾驶(L2+/L4)三项“全国第一”。
创新发展的关键是科技成果转化。宝坻区始终锚定京津协作高质量产城融合示范区目标,用好京津市级层面会商协调机制,持续加强与北京中关村、天津天开园等合作联动,推动北大科技园天津分园总部、清华紫荆创新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入驻,高水平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等创新孵化体系。同时,推出人才引进、产业发展等40余项先行先试政策创新,吸引更多发展要素流入,一批具有带动性的龙头项目、产业链高端环节项目、延伸产业链的配套项目和制造业总部经济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奋力生长,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试验田、京津冀区域产业协作引领区、中关村创新成果转化聚集地、京东科创人才宜居宜业品质城”。
截至目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培育25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雏鹰企业、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种子企业、2家瞪羚企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四条主导产业链,一座蕴含着“中关村”基因,“科里科气”的中关村·新地址加速成长。
宝坻区副区长王浩介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建设“十大服务平台”,打造京津创新联合体,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到2027年,开发面积将达到10平方公里,经营主体数量超3000家,年产值突破300亿元,人口累计3万人。
深化与通州区、唐山市合作共建“京东黄金走廊”,让“黄金走廊”产出“万两黄金”。
2022年12月,京唐、京滨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宝坻区境内设宝坻站、宝坻南站两座高铁站,正式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从宝坻到北京,最快仅需18分钟。目前,宝坻站日经停列车21趟次,辐射秦皇岛、锦州北、沈阳等站点,为宝坻区融入更广阔的区域打开了一条“黄金通道”。
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京唐城际铁路为媒介,宝坻区首倡与通州区、唐山市共建“京东黄金走廊”,不断加强产业、教育、科技、人才等协同协作,联合发布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深入落实11项合作协议,京津冀“跨省通办”事项扩容52项,“区域通办”事项达到121项,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走廊、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走廊、惠及三地人民的幸福走廊”,推动“黄金走廊”产出“万两黄金”。
地处“京东黄金走廊”中段的宝坻区,拥有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宝坻经济开发区等总规划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的高质量发展载体。通过城市焕新腾挪空间,可出让土地、闲置低效用地和后期新批复土地合计达到10万亩,具备环京地区最充沛的土地开发建设空间,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优先选择目的地。
到今年1月,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达到16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8家。动力电池、智能装备和汽车配件3条重点产业链年产值达到240亿元,其中,动力电池材料产业成功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链布局。
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推动潮白河两岸“风生水起”。
良好的生态是抢占先机的一项重要竞争力。宝坻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事来抓,坚决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擦亮生态文明建设底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宝坻区境内河流密集,林木茂盛,湿地遍布,飞鸟翔集,是天然的生态之区。连接京津冀、纵贯全区的潮白河,绵延百里,水阔千米,获评全国首个整流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3年以来,宝坻区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举办四季欢乐旅游节,打响“遇见宝坻·印象潮白”品牌,着力发展音乐经济、赛事经济等新产品、新业态,渔生态小镇、水木三乡小镇等文旅项目加速推进,吸引游客390多万人次,带动消费4.8亿元。今年春节,创新举办了凡公园新春文化庙会,了凡·赐福巡游等系列活动吸引京津冀和全国各地返乡游客近40万人次,“庙”趣横生“火出圈”。
宝坻区区委书记毛劲松表示,2024年,宝坻区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学深用,善作善成,突出运用好龙头带动、规划牵动、创新驱动、项目拉动、资源撬动、统筹推动的“六动”工作法,深度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枢纽之区、科创之区、生态之区、幸福之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宝坻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