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深壹度 详情
看乡村老有所养这样“兜底”
——四川省射洪市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调查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张帆 高云才等
  • 2024-03-12 09:07:13

乡村养老,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历史进程中广大农村殊为迫切的急难愁盼之一。近年来,四川省射洪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采取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农村养老可及性,兜牢、兜住、兜准、兜好农村老年群体基本生活,让乡村老人老有所养,成为“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的时代写真。

梓潼江和涪江在此合流,急如箭,奔射江口,因名射洪。这里,乡村养老量力而行,绵力推进,民生被泽。

乡村养老,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历史进程中广大农村殊为迫切的急难愁盼之一。近年来,四川省射洪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采取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农村养老可及性,兜牢、兜住、兜准、兜好农村老年群体基本生活,让乡村老人老有所养,成为“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的时代写真。

截至目前,射洪全市21个乡镇282个行政村60岁以上的19.27万人老有所养,农村特困户5821人老有所安,1600多个需要社会救助的农村老人住进了养老院,2万多养老院围墙之外的留守老人得到了合理关怀和照顾,为破解农村地区“养老难”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为千方百计提升农村养老可及性服务水平蹚出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新路。

不落一人,织密农村养老保障网

春天来了,院外生机盎然,院内热热闹闹。

走进射洪瞿河镇鲜家沟村农村养老“爱心公社”,坐落在半山腰的院子整洁干净,空地种菜栽花。阵阵乐声响起,在社工带领下,73岁的赵发先老人加入到了“坝坝舞”养老队伍中,举手抬腿看上去稍显缓慢,似乎也跟不上节奏,但他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赵发先老人现在安心的养老生活,是被射洪乡村干部“敲门行动”敲出来的。“敲门行动”,敲的是留守、独居、空巢等农村老人的门,敲出来的是他们健康养老的新图景。

“大爷,您原来家住哪儿?”我们凑上前去,赵发先老人不应声。他只是把头慢慢转过去,眺望着鲜家沟村的一处山洼。

“想家了!”射洪市惠民帮扶中心主任廖小军搀扶着老人,“不远,不远,这就带您回家看看。”

老人拄着装有四个小滑轮的助老拐杖,我们扶着老人往山下走。约莫600多米,就到了赵发先老人的家。门上是铁将军把门,隔壁邻居帮着打开了锁头。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屋,老人忽然来了精神,一步迈过门槛,走进堂屋。我们赶紧拽过来一条长凳,安顿老人坐下,赵老的眼睛不停地打量着每一处角落。

屋子里到处都是蜘蛛网,灰尘散落,厨房里柴火灶依然完好,一些农具散落在储物间。上到二楼,装潢得倒是精致,原是儿子结婚新房,后来儿子在外地打工,很少回来了……

“赵发先老人老伴早年去世,家里没人照顾。老人身体不好,行走不便,村干部通过‘敲门行动’发现了他的境况,动员老人就近到‘爱心公社’养老。”廖小军说。

同赵发先老人不同,陈永同是被“巡”出来的农村养老服务对象。在射洪山山水水,常年活跃着一支“巡检督查”队伍,巡的是农村特困老人、困难户,查的是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

陈永同,家住阳溪镇天河村,因为家中无人照管,生活艰难。每逢天寒,北风呼啸,门被吹得哐当作响,冷风从窗户缝里直往屋里钻。这时节,大爷总是裹紧棉被,猫在床上。“没人做饭,锅都揭不开,更别提取暖。”大爷双手一摊,回忆道。

长期卧床,加上营养不良,时间一长,行动不便,陈大爷身上长满了褥疮。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射洪市民政局局长王灿在“巡检巡找”中发现了陈永同老人境况,二话不说,就招呼人把大爷往就近的金家福利院抬。清洗、抹药、翻身、治病,福利院中,护工精心照料。现在,陈大爷身子一天天硬朗起来,也能下地走路了。

如果说乡村干部“敲门行动”是农村养老服务对象的摸底,那么主管部门“巡查督查”就是农村养老服务的查漏补漏。“敲门行动”重在发现,巡检督查意在补漏。

“乡村养老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在立足广覆盖基础上,我们把养老服务重点放在失能、半失能和特困户群体上。”射洪市委书记谭晓政说。

抓重点、全覆盖。2021年,射洪开展农村敬老院改革,探索建立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设立3个市级失能半失能特困集中照护机构、8个镇级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多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康养中心等,市、镇、村三级农村养老体系形成了一张网,密实分布,不让一人一户漏掉,兜牢了乡村养老底线。

“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在于养老照料可及、便捷。夯牢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基础,在于农村养老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组书记杜志雄说。

目前,射洪已经打造出初具地方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提升了农村养老照护质量,一个“不落一人”的养老服务体系已然建成。

分类施策,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农村养老有不同类型,在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并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的同时,需要分类施策。

农村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养老,必须坚决兜住。

金家分院,是一家射洪市直管的失能半失能特困集中供养社会福利院。走进福利院厨房,只见食品留样柜、晨检记录表、物品消毒登记本等一应俱全。

在福利院食堂,饭桌很不一般:圆弧形的桌角,是为了避免老人撞伤;四边内凹,老人可以借力起身。这时,桌边的半圆形孔吸引了记者注意,“福利院里失能半失能老人多,我们特意设计了拐杖孔,这是专门放拐杖的。饭堂里椅子不多,因为不少老人都坐轮椅。”一旁,福利院护理主管邓英说。

手工坊里,桌上堆满毛绒花盆,架上摆着纸质折扇,墙上贴着笑脸奖状……工娱屋里,各类手工制品排列整齐,这些都是老人自己做的。“卖了花,在养老院还能挣钱!”陈永同很激动。第一次拿到收入时,他用这笔钱买了许多零食,和福利院里的老人、护工一起分享。

在射洪福利院金家分院,老人们和护工一起做手工。游仪 摄

“一开始,是护工在网上学了做布花、纸花、塑料花、干花,然后教给大家。后来我们福利院打通了销售渠道,现在老人们只要肯做,每月都有钱拿。”在邓英看来,失能半失能老人即使行动不便,在福利院里若能掌握一技之长,凭双手也能补贴养老。

如今,金家分院共有6名护士负责102名老人的医疗护理。从护士站门口写满注意事项的白板,到盒中有序摆放的小瓶分装药品,医养结合同频共振。“除饮食、用药指导外,还对老人进行针灸、理疗,这对老人恢复健康至关重要。”福利院医疗部门负责人毛文君说。

农村特困老人集中供养,能集中、供得上、养得好。

走进沱牌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74岁的杨国明闲不下来,正在清扫院子。“每天三个菜,顿顿有肉吃,日子好过!”提起在养老服务中心的生活,老人很满意。平时,他也乐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眼下,养老服务中心住了50多位老人,早上一起跳坝坝舞,闲暇开展适宜老年人的运动会,每月给大家过一次集体生日……院内亲情墙上的老人笑脸,拼成爱心形状。杨国明说:“那是养老墙,也是爱心墙。这里,有家庭般的温暖。”

沱牌镇敬老院优化改造成沱牌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背后折射的是农村养老兜住重点人群的考量。

“全市过去有30个乡镇敬老院,通过优化调整,我们把硬件设施较好、地理位置集中、管护水平较高的8家敬老院打造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分片区入住原集中供养的自理老人。管理人员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薪酬、统一管理。服务跟上来,养老的吸引力自然就提高了。现在,射洪区域性养老中心的入住率从30%上升到了90%。”廖小军说。

出于生活习惯考虑,目前仍有许多农村老人散居山村。针对这些老人,射洪又有啥招?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我们将养老服务送到家门口。”王灿说。

目前,射洪整合已建成的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居家养老设施,合理布局101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力争多为留守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推进特殊群体养老服务分类施策,是提高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关键。”农业农村部农业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说。

分类施策,久久为功。缩减敬老院、增设照护中心、增添适老设施,射洪市农村养老兜住重点人群,统筹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养老服务,失能老人重在看护、失智老人全程陪护、留守老人悉心照料……截至目前,射洪农村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养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5%。

因人施养,提升农村老人幸福感

“十里不同风,十乡不同俗”。每个乡村老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农村养老如何针对不同养老对象因人施策?

走进射洪市康寿颐养服务中心,理疗室里,5个床位一字排开,老人有的躺在床上,腰部扎针进行调养;有的则是扶着栏杆缓慢行走,锻炼腿部力量。“我们有独立医疗区,由射洪市人民医院、射洪市平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负责,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服务中心主任林春华介绍。

养老台账制度走进了养老院,因人施策有了准确依据。

眼前是厚厚一摞台账,每一个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爱好习惯、养老医疗措施、食膳菜谱供应、跟踪养护人员、医卫人员服务,条分缕析。

“台账是我们提高养老服务的根据,老人身体变化的情况,台账随时更新,因人而异,因人施策。”林春华说,“根据老人不同身体状况,中心设置了自理区、半护理区、全护理区和失智区,划分5个护理等级,按照老人情况制定个人护理计划。”

在射洪福利院金家分院,哪些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哪些存在噎食可能,毛文君门儿清。

“我们这儿全失能老人有28个,半失能老人74名。我们不仅有纸质版台账,还有数字化台账,在云端处理养老服务所有事项。”指着柜子里厚厚一沓资料,毛文君很自豪。

与自理老人不同,失能、半失能老人大多行动困难,有的甚至长期卧床,需要有人照管。于是,金家分院21个护工担起了重任,定期擦浴、协助翻身,饮食护理、加强锻炼,尽力让老人过得舒适。

“一村一专干”,为增强农村养老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支撑。

2022年,射洪市民政局投入200万元用于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打造“一村一专干”农村养老照护模式。每个村确定一名养老照护专干,负责农村留守老人的寻访、关爱与帮助。

沿着乡村曲曲弯弯的小路,转过一片蜜柚林子,我们跟着瞿河镇南泉村养老专干罗林霞来到百岁老人邓云贤的家。

一大早,邓云贤老人就出门遛弯,他老来的地方,就是村委会,因为这里有个会说话又会体贴人的罗林霞。小罗是老人家的“亲人”,一得空,她就来到老人家里,打扫卫生、整理东西、修剪指甲,每周至少上门两回。

“有些求助,对邻居,老人可能说不出口。我们不一样,隔三岔五,登门访问,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罗林霞说,为让老人更加安心,她还和老人子女建立联系,通过手机视频通话,让居住在乡村的老人获得远方亲情慰藉。

在邓云贤老人胸前,能瞧见一部卡片手机,简单三个键,能让他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找得到人。廖小军说,“农村养老正在跟上数字化的步伐,仅2023年射洪就给全市农村留守老人发放了1000台卡片机,每年给每部手机充值216块钱,保障每一位留守老人放心使用。”

农村养老专干是农村留守老人身边最亲近的人,民政部门不仅对他们进行了岗前培训,还定期派人对养老专干工作进行回访和监督。

射洪市市长王能表示,“因人施策,因人施养,是衡量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的重要尺度,提高可及性质量,我们因养老台账而有‘数’,因数字化而云端,兜准了农村养老个性化服务。”

文艺团到沱牌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慰问演出。尹春红 摄

慈善组织和社会志愿服务队伍到射洪福利院青岗分院慰问演出。胥琳 摄

激活机制,推进农村养老提质增效

让养老事业可持续,是农村养老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钱从哪里来?人才哪里来?养老机构和平台如何搭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如何协同?

围绕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养老服务、因地制宜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目标,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激发市场化潜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射洪进行了不懈探索。

公办养老,政府投入是“压舱石”。

“从2021年射洪开展农村养老改革以来,全市累计投入6500多万元,重组和改建了3个市级失能半失能特困集中照护机构、8个镇级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夯实了基础。”王灿说。

射洪地方经济基础较好,财政收入有保证,再统筹中央和省的农村养老保障资金,为射洪农村养老提供了可靠的财源保障。目前,按照现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公办养老机构每吸纳一个老人养老,政府每月综合补贴700元左右,通过新农合每年补贴150元给所有老人购买农村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按照新农合相关规定报销。全失能、半失能老人按照每月每人1800元和1500元补贴,老人在公办养老机构可以安心养老。

如果说公办养老是对农村养老输血,那么激活公办养老机制就是造血。

种菜、养鸡、大门巡逻,现在天仙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样样抢着干。“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乐意行动起来,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参与服务中心各项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何周满介绍,“别的不说,仅养家畜这一项,一年就能节约公办养老支出六七万块钱。”

原来,不同于其他养老院直接从市场采购食材,天仙镇养老服务中心是买来半大家畜自行喂养,由集中供养的老人负责。干多少活,发多少券,每月30日统一换算成钱。一年下来,老人们丰富了养老劳动体验,手头还能攒些钱。

“强化和完善公办养老机制,通过激发养老对象内生动力,实现了养老对象通过劳动补贴养老。”王灿说。

引入市场活水,公办民营激活社会力量养老。

政府出场地,企业来运营,让留守老人有个温暖的家,“爱心公社”应运而生。

养老需求决定养老出路,“爱心公社”成立,跟鲜家沟村赵发先老人的需求有直接关联。“长期一人在家,老赵过上了煮一锅饭连吃三顿的日子。有一回,去他家的时候,碰上电饭锅坏了,那天老人家一口饭没吃。”廖小军回忆。

能否利用鲜家沟村养老院,通过公办民营方式,创新农村普惠养老服务模式?射洪说干就干。

2022年3月,“爱心公社”开张。吃饭每月400块钱,住宿费500元,加上六七百块护理费,赵发先老人在外地打工的儿子算了笔账,连声说:“划算!”如今,赵发先一日三餐有了着落,有人陪伴,还常参加手指操、坝坝舞等活动,心情越来越舒畅。

市场化养老服务价格是否实惠?农村老年人家庭是否负担得起?运营机构能否可持续?

廖小军介绍,一方面,市场化养老服务机构每月需要养老对象支出1500元左右,相关补贴标准和医疗费用报销参照公办养老机构执行,老人养老服务价格农村家庭可负担;另一方面,政府负责运营机构硬件建设和设施设备添加,按照养老对象每人每月提供80元运营补贴,运营机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为啥叫“爱心公社”?面对记者的疑问,负责人杨溢娓娓道来:“爱心养护院、爱心社工站、爱心小市场、爱心小厨房、爱心诊疗室‘五心服务’。”老人可以享受助餐服务,还能把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家禽、种的粮食拿到爱心市场来卖,贴补家用,避免了“走很远的路,卖很低的价格”。

翻开爱心市场交易明细,南瓜、冬瓜、鸡蛋等一项项记得密密麻麻。“住在我们这儿的老人多会选择购物券,用来吃饭、理发、洗澡。”工作人员杜艳介绍,除了以物换券,老人们每天在小院里锻炼半个小时以上,也能领券。现在,鲜家沟村“爱心公社”已有30多人入住,还为周边不少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让在这里养老的人吃上走地鸡、柴鸡蛋,吃得好,吃得健康,我有了养老营生,还能挣到钱,一根甘蔗两头甜啊!”66岁的鲜方元是鲜家沟村村民,擅长养鸡的他,手不闲,脚不停,担起了替“爱心公社”养鸡的活儿,每天喂食、捡蛋,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爱心公社”新模式,动员了社会力量推进农村养老,激发了农村养老市场动力。目前,射洪已经成立多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康养中心等以社会化运营为主体、多元化普惠型养老服务设施载体,为农村老人养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要适应农村养老群体变化,构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公办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混合型养老机制。”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

兜底线、保基本、促发展,从依靠政府投入推进农村养老,到激发农村养老产业活力,射洪正在推动农村养老转型升级,推进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张帆 高云才 游仪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