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河南原阳:小鹅苗“孵化”出大产业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杨心怡
  • 作者:范亚旭 王彬宇
  • 2024-03-14 21:58:03

眼下正是鹅苗孵化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位于河南省原阳县路寨镇指挥寨村的新乡市润达禽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内,工作人员正把装满鹅苗的塑料筐整齐码放,装进鹅苗运输专用车辆上,毛茸茸的小黄鹅相拥在一起,着实可爱,现场是一片忙碌景象。“我们有两家孵化场,一家养殖场,每个月上蛋量50多万枚、出鹅苗量40多万只,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河北、四川、江西等地。”公司负责人毛双双高兴地说。

工作人员正把装满鹅苗的塑料筐整齐码放装车。

在指挥寨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不止新乡市润达禽业有限公司一家。村党支部书记陶云波介绍,村子充分发挥鹅苗孵化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禀赋,持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目前村内有孵化场82家,屠宰场2家,带动周边村1000多人就业,年产值3亿多元,现在全国各地的鹅农陆陆续续地来村内采购鹅苗。

然而,如今产业兴旺发展的指挥寨村,在二十多年前,却因交通闭塞,群众观念落后,仅靠人均一亩半耕地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穷则思变,变则通达。在陶云波的带领下,指挥寨村开始从鹅苗孵化产业做起,通过引进优质品种、严格防疫措施、精细化管理、拓展销售渠道等一系列措施,使鹅苗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刚孵化出来不久的鹅苗。

在做大做强鹅产业的过程中,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没。在指挥寨村,记者了解到,随着鹅苗孵化技术的提升,由最初的用柴、煤烧炕取暖,到半自动的电灯取暖,再到如今的高科技全自动孵化箱,由于孵化期间的温度、湿度适宜,鹅苗的孵化成活率从原来的80%提高到现在的90%左右,在科技的加持下,孵化的人力成本和空间成本大大下降。“过去孵化4000枚鹅蛋需要五六个人、占地100多平方米,现在一个人就能管理4万多枚鹅蛋的孵化工作,且占地仅需40平方米。”毛双双介绍。

创新引领发展。在鹅品种改良上,指挥寨村也在不断进行探索。自2000年以来,该村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院校的帮助指导下,先后引进了匈牙利霍尔多巴吉鹅、四川白鹅、扬州鹅、皖西鹅、泰州鹅等多个新品种,因这些新品种鹅的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

看到鹅苗孵化产业的广阔前景后,指挥寨村的群众也纷纷加入这一产业中来。该村永鑫孵化场负责人刘鑫说,“我们从事这一行已经十多年了,刚开始几个人合伙经营着一个小作坊,慢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常用工人七八个人,年产值达到一千多万元。”

随着鹅苗孵化产业的发展,指挥寨村又建起了两个大型屠宰场,常年回收养殖户的成品鹅,年屠宰量达300多万只,年产值达两亿元,带动就业300多人。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指挥寨村的鹅产业已经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该村先后被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河南省鹅苗孵化特色专业村”,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河南省首批‘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村”。

“下一步,我们将与原阳县预制菜企业紧密联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让我们的鹅产品通过预制菜企业的加工,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为乡村产业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陶云波满怀信心地说。

作者:王彬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