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上“黄金叶” 奔向“致富路”

2024-03-15 17:52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袁雅茹

惊蛰春雷响,农人闲转忙。走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红薯山村,29岁的烟农黄俊平正熟练地操作着旋耕机在烟地里来回穿梭。尽管只是一名“90后”,却也是有着6年种烟经验的“老”烟农。行云流水的操作,让他腼腆的笑脸上又平添了几分自信。

2010年,黄俊平从技校毕业后,怀揣着对大城市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开始了每天三点一线的工厂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不甘心就这样在工厂干一辈子。2018年,为了更好地陪伴、照顾父母,他选择回到农村,将自己的人生梦想寄托在这片土生土长的土地上,在田间地头发挥聪明才智,抛洒辛勤汗水。父亲黄绍书对他说:“在外面打工既辛苦又赚不到钱,不如在家学学种烟,不仅能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家里。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再加上烟草部门技术人员指导,比在外面打工挣钱轻松多了。”

无人机飞防作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乡第一年,黄俊平在家人的支持和烟草部门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种植了18.5亩烤烟。黄俊平高兴地说:“种烟第一年,光是烟叶收入就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开支,减掉用工和物资投入,年终还存了几万块。回想在外打工的时候所受的苦,幸亏听了老爸的话回来种烟,种烟让我有了新的希望。”

尝到种烟甜头的黄俊平拼劲十足。2023年,黄俊平种植了44.1亩烤烟,售烟收入达到了28万元。如今,他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钱袋子鼓起来了,小汽车开起来了,小洋房盖起来了,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有一副好身板,能够吃苦耐劳,敢于尝试新事物,肯钻研肯学习,是村里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这个“90后”烟农的优势。

近年来,机械化生产的概念逐步出现在烟农的视野里,烟用农机在烤烟生产环节的运用也逐步在烟区推广。起垄机、覆膜机等各种机械不断迭出,无人机植保、蚜茧蜂生物防控等技术全面普及。

“懒是科技进步的驱动力,种烟要学会正确地偷懒。”黄俊平对这类农用机械相当感兴趣,在一次覆膜机的推广试验中,技术人员刚示范完毕,他就一把接过了扶手开始试了起来。没过多久,黄俊平便购买了一台覆膜机,通过机械覆膜大大提升了覆膜效率和质量。

“种烟最大的窍门是以精益求效益,烟叶种植是一个工序繁琐的过程,必须得跟着不断学习技术、提高本领,只有种得好、收得好、烤得好,才能卖得好。”谈及种烟,黄俊平打开了话匣子。

事实的确如此,从育苗、栽种、管理、收烟、烤烟,作为“90后”的黄俊平并不满足于一直复制老一辈的技术和经验。每次烟站组织各类技术培训,他都积极参加,经常主动向有经验的老烟农请教,或者上网查阅烟叶相关的小知识,归纳总结方法方式。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他逐渐掌握了烟叶生长规律和种植要点,从“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了“小能手”。如今的他,不仅会种烟,而且乐于种烟,成了当地烟叶种植的佼佼者。

近年来,丘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积极推进生物质燃烧机和烟夹的推广应用,着力降低烟农的生产劳动强度和成本投入,增强广大烟农发展烤烟产业的信心和动力。

“现在烟叶采烤也是专业化了,往年用烟竿一片一片地编,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不说,手指还被勒得生疼,有时甚至要编到天黑才能上炉。这两年烟草部门给我们配置了烟夹,上午采收的鲜烟叶,只要3个多小时就能入炉,真是省工省时又省力呀!”黄俊平开心地说道。

黄俊平正在地里采收草莓。

平日里,黄俊平还会向村里和周边烟农分享自己的种烟心得。为了让烟地得到最大化利用,他还利用前后茬轮作的方式形成“烟叶+烟后草莓”效益产业组合,在自家烟地里种植了5亩草莓。头脑灵活的黄俊平,还引入了“自助采摘”模式,以20元/人的入园标准收费,采摘的草莓按照市场价出售,每亩产值可达到1万元,今年预计可以实现总收入5万元左右。当问及种植秘诀时,黄俊平说:“借助种植烤烟时烟草部门补贴铺设的滴灌设施,让种植草莓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既保障了良好的草莓长势,又节省了人工投入成本。”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如故乡一盏灯。在云南文山,一大批像黄俊平一样的“90后”“00后”,因为产业发展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他们用年轻的肩膀挑起了乡村发展的重任,用实际行动助力着乡村振兴。人间烟火气,是家乡独有的浪漫,也是属于他们平凡的幸福。

作者:张艳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