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农机手,只见“铁牛”跑——日前,在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国内首个出口蔬菜全程无人智慧农场在山东烟台市莱阳市开工,展示了不一样的农业生产。从耕地整地、精准播种,到田间管理、收获运输,新一代全自主农业人工智能技术,让以往的经验种植实现了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的新质生产力。
在农场的田间,正在运行的无人拖拉机忽然暂停,不久后又重新前进。“这是看到前面有石头等东西,自动进行了避障。”工作人员前往查看后,果然从土里翻出一块石头。自动避障的本事,源于拖拉机上长着“眼睛”。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岗位专家吴华瑞研究员介绍,平台上融合了激光雷达、北斗定位、多目视觉等先进装备,让无人拖拉机能及时识别周边物体和人体成像,还能分析蔬菜作物的长势并且精准对行,保障作物安全。
不仅如此,无人拖拉机还长着高度发达的“大脑”。吴华瑞告诉记者,平台搭载的核心技术是蔬菜无人农场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独立控制,实现路径自主规划,完成远程启动、出库、田间作业、自动避障、入库等全流程作业,并具备国内领先的多机协同作业算法模型,可以进行同一环节的多机作业,也可以进行不同环节的多机配合,极大提高作业效率。“地里高低不平,很容易造成行驶路线偏差。系统自带的算法,结合北斗定位和惯性导航系统,可以在几毫秒内纠正偏差、作出补偿,让平台回到正常线路上来。”吴华瑞表示。
据介绍,这套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位于国际前列,并已走进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惠及当地人民。不到半小时,无人拖拉机就平耕了五六亩地。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渡期。未来,新农人配上新农具,新质生产力将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也必然走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路子,实现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岗站合作,从农艺栽培和智能化方面协同攻关,为破解莱阳传统蔬菜产区转型升级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吴华瑞表示,“这对未来劳动力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从业者必须掌握现代生产工具,要读得懂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决策。”
吴华瑞认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高、劳动效率低。而集成了众多智能装备的智慧农业,具有超强“大脑”,解放了劳动力,符合下一步的农业发展趋势。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要让更多新农人参与农业生产中,以最绿色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也就是说,新农人得配上新农具,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吴华瑞说。
作者:苗春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