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阳坡头村最近成了十里八乡村民议论的焦点,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不仅是村内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更是村委会门口的四块大蓝牌,分别是“儿童之家”“代表之家”“乡贤之家”“调解之家”。
走进儿童之家,只见彩虹色的爬行毯铺满了整个房间,各类画本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这里已经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温暖的家。在代表之家,醒目的人大代表信息公示栏展示了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群众的疑问、难题、意见、建议在这里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乡贤之家布置温馨舒适,给乡贤人士提供了一个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的平台。调解之家则引导村民们开启“有事慢慢说、有话好好讲”模式,将邻里纠纷遏抑在萌芽状态。村民们说,这四个“家”对于建设美丽宜居的新阳坡头功不可没。
这一切都得益于马栏镇创新实践的“1134”模式,通过“党建引领、一网联通、三员联合、四家联动”,全面筑牢乡村振兴基础,优化乡村治理成效,推进产业联动发展,最终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更兴旺
近年来,马栏镇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三学三比三提升”工作,通过学理论、学业务、学先进,达到比创新、比作风、比业绩,从而提升素质、能力和形象。该项工作开展以来,镇村干部振奋精神,笃行不怠,想方设法做好各项工作。阳坡头村党支部书记张亚兰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她思维活跃,敢作敢为,逐步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增收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在雷庄村(阳坡头的一个自然村)村委会旧址建成雷庄村史馆,引进陕西华野肉牛繁育基地,旬邑鑫胜生物质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了一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通过入股和家门口的就业实现增收,带动脱贫家庭增收20户,年终户均分红达到1000元以上。
同时,马栏镇充分发挥辖域内马栏革命旧址、红二十六军革命旧址、马栏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党性教育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在乡村建设中践行初心、淬炼党性、锤炼作风,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培养一支信念强、业务精、懂治理、有魄力、敢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带领致富带头人发展壮大产业,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打造产业‘特色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扶好‘领头雁’”的思路,张亚兰始终铭记于心。如今,依靠阳坡头革命旧址、阳坡头影视城和雷庄村史馆,阳坡头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打造出自己特有的“百年古村”品牌,已经荣获“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殊荣。
一网联通,乡村生活更便捷
马栏镇地域面积辽阔,群众居住分散,特别是马栏川道,绵延的28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十八湾”两边,再加上这里的村民先辈有来自“九省二十三县”之说,风俗文化各不相同,基层治理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马栏镇结合上级文件政策,将全镇划分为28个网格,选取147名党员、乡贤、志愿者、民族村代表等担任网格员,在全镇织密一张网,及时传达各类政策信息,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商议发展致富计划,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马栏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海燕不仅是村上的干部,更是一名回族代表。居住在少数民族聚集村,她熟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邻里们和谐相处,在村民中口碑极好。抓住这一点,镇政府经过研究讨论,任命王海燕为马栏村专职网格员,对少数民族聚集村的红白喜事进行监管,邻里纠纷进行调处,平时邻里之间因为风俗习惯发生什么不愉快,她都可以很好地解决,谁家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孩子不在身边,她也帮助跑个腿买点药。凭借她和22名网格员的共同努力,近年来,马栏村平安稳定,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实现了各民族团结共荣的美好场景。
一网联通,不仅提升了基层工作的效率和政策的普及性,更加提高了群众的法治意识、自治意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通过不懈努力,马栏镇已经荣获“咸阳市信访工作示范镇”荣誉。
三员联合,乡村大局更稳定
“三员”即宣传员、监督员、调解员。乡村振兴,乡村安定是基础,为了夯实这一基础,马栏镇推出重措让“能人义士”就地完成角色转变,成为“三员”,通过发热散热效应,真正实现民生实事民做主。
宣传员,借力28名乡贤,打破镇、村工作壁垒,让乡贤成为村级治理网格员的同时,作为服务效能宣传员,扩大马栏对外影响力,提高发展吸引力。近年来,经过乡贤积极宣传推介,成功引进陕西远信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绿色生态无公害大米2070亩,引进陕农集团投资建设现代果业标准示范园,让马栏地标苹果真正助力“马栏红”,引进大唐鹿野苑国际旅游度假村,成为东方“小瑞士”,吸引游客参观旅游,提升本地旅游品牌竞争力。
监督员,一言一语察民情,一问一答解民意。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监督谏言作用,全镇55名人大代表被确定为助力村级发展监督员。坚持每季度对各村民生实事、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服务效能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现场查看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交办,并严格跟踪整改到位,有效推动各项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完成。
调解员,开设了“海民调解之家”和“英英调解之家”,由农村工作经验足的镇领导焦海民和已退休的村干部赵英英担任说事会会长,深入有苗头倾向问题的家庭,开展上门宣传法律知识、化解平息矛盾冲突。每季度开展一次全覆盖、地毯式入户走访活动,详细排查各类矛盾和苗头性问题。近年来共开展定向定点排查3次,开展地毯式全面查9场(次),发现矛盾纠纷17条,全部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马栏一方稳定。
“三员”联合,构建了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让民生实事民做主,人人都是代言人,消除了农村发展不稳定因素,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四家联动,乡村治理更和谐
四块蓝色的大牌子,不仅仅是标识牌,更是马栏镇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凝聚了无数马栏人对马栏大家庭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乡贤之家话桑麻。按照“有德望、有品格、有端行、有学识、有善举、有热情”的“六有”标准,坚持将在外非公经济人士、专家学者、“五老”人员、道德模范榜样等纳入乡贤名单,不定期邀请其回家“拉拉家常”,助推乡贤忆乡愁、纾民困、助发展。及时对乡贤助力事迹进行公布,目前全镇在外乡贤共有64名,乡贤助力村级发展实事15件,帮助困难群众19余(次),捐赠钱物约8.8万元。
代表之家聚民意。代表之家又称代表联络站。马栏镇共有人大代表联络站3个,将55名人大代表按照地域进行分布,联系群众550户。在这里,代表们为马栏发展建言献策,为群众生活排忧解困,为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添砖加瓦。2023年至今,代表站共接待选民53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6条,帮助群众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4件,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真正实现“为民做主”到“由民作主”。
调解之家解矛盾。调解之家是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尝试而成立的。“调解之家”设有“说事会”,设会长1名,并配备调解员3名。工作中,实行周轮流坐班制,通过红白理事会、法律明白人和道德评议会,大幅减少了民间矛盾纠纷,有效防止民转刑情况发生,助推平安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童伴之家送温暖。童伴之家内设“童伴阅读”“关爱陪伴”“亲子互动”三个功能区,可满足不同龄次儿童需求。坚持由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负责,每月两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及童伴妈妈入家,集中开展亲情陪伴活动。同时,聘请村级小学老师开展学业辅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全面守护儿童心灵健康。近年来,通过积极陪伴关爱,已经让9名留守儿童在这里获得温暖,在关爱、舒心的教育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依靠“1134”模式,马栏镇不断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干群关系、干商关系、群商关系,与群众“结对子”,同乡贤“想法子”,让环境“争面子”,亮各村“响牌子”,为发展“开方子”,通过不断努力,铺就马栏镇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作者:姚聪慧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