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草莓成熟的季节,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博南镇河湾公路沿线的玫瑰草莓采摘园里游客络绎不绝,篮子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鲜红果实,在欢声笑语中尽享采摘草莓的乐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吃的东西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种植的草莓,受到欢迎也是必然的。周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带上家人孩子,去草莓园里体验采摘的乐趣。
永平县气候温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种植生态草莓,这不仅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也可以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近期,这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体验采摘草莓乐趣的游客,短短几天,成熟的草莓就被采摘一空。
河湾村崔智勇是这片草莓园的主人,2020年他通过短视频发现了水果采摘园的商机,便在家旁租赁了10亩地,引进奶油草莓品种到地里种植,通过自学技术实施水肥精细化管护,园里的草莓个大味甜,品质不断提升,深受人们喜爱。
这种牛奶草莓,是采用纯生态的种植方式栽种出来的。草莓成熟后会散发出诱人的牛奶香气,虽然每公斤10元,但前来采摘购买的游客依然微笑消费。
“每天至少30多人来采摘草莓,节假日能到70多人,自草莓可采摘以来,园里每天的收入都在700元以上。”崔智勇介绍。草莓种植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每年有3个月采摘期,能收入14万元左右。
由于位于公路沿线,草莓园交通便利,来往车辆经过游客随时可以下车购买,园里游客表示,采摘草莓既能与亲朋好友在闲暇时光享受劳动的乐趣,欣赏周边的美景,又能品尝最新鲜的果实,打卡拍照发到朋友圈还能收获满满的点赞,充实一整天的好心情。
“三年前水源改善,开始种植草莓,家里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再也不用外出务工,日子越过越好。” 崔智勇说,小小草莓采摘出了农民的甜蜜生活。
博南镇草莓园区远景。 赵正国 摄
永平县地处低纬度高原区,受南部暖湿气流和北方干冷空气影响,全年82%以上降水集中在雨季6月至10月,枯季11月至5月降水不足18%,干旱缺水长达7个月之久,局部旱灾几乎年年出现。“雨季水患,旱季河干,等雨播种,靠天吃饭!”曾是博南镇东南片区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缺水+洪水”成为当地村民多年来的“烦心事”。
2016年,烟草部门援建6594.4万元资金,由永平县人民政府承建的永平县梅花铺水库,让群众“烦心事”变成“顺心事”。
梅花铺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供水、防洪、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小I型水库,位于博南镇中屯河中游,属于永平县主要骨干水源工程。
工程总投资9809.67万元,总库容320万立方米,于2016年9月开工,2020年12月完工并投入运行,8905亩农田和7000多名群众用上了“自来水”,灌区内烤烟、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得到大幅优化。
春日暖暖的阳光下,群山环绕的梅花铺水库波光粼粼,千亩良田尽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现如今,梅花铺水库功能覆盖的苏屯村,田间除了栽种烤烟、小麦、油菜等传统作物外,还能看到草莓、西瓜等经济作物的“靓影”。
厂街乡种瓜“老把式”纪智光看中了这里路畅、水好的新优势,将西瓜种植基地从义路村搬到30多公里外的苏屯村,并一次性流转了25亩土地种西瓜。去年收获季,有来自浙江的西瓜订单,他和妻子请来8名工人,热火朝天地采摘、包装,连续卖出了7余吨西瓜。
近年来,永平县充分发挥“南五乡镇”物资集散地区位优势及农业资源优势,破除传统产业形式单一、特色不足等问题,大力发展草莓、蓝莓、百香果、葡萄等新兴果蔬农业,不断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打造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生态综合体,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清泉流,产业兴”,梅花铺水库的建成,既助推着沿线农业产业的发展,还托起群众美好生活的希望。如今,沿中屯河向下,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开。
作者:赵正国 罗灿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