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山东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碧水映沂蒙 振兴色正浓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雷昱
  • 2024-04-26 17:27:17

蒙山巍巍,沂水悠悠。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就处在山东沂蒙老区深处,贫困曾是这里的底色。80年以前,全村仅有28户人家,123口人,300亩贫瘠的山丘梯田,丰收年景亩产不过65公斤,缺衣少食、基本生活用水困难成为常态。

如今,行走在沂蒙大地上,村庄依山傍水、道路宽阔通畅、大棚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从城市崛起到美丽乡村,从贫瘠枯槁到绿水青山,随处可见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作为曾经山东省20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地区之一,莒南面对“村庄多样、相对散弱”的乡村现状和基础条件,是如何以“红、绿、银”三色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先行区的?请跟记者一探究竟——

红色党旗:党建引领厚植振兴底蕴

“李书记,石泉湖多亏有你们,才能有如今有山有水的好光景。”4月18日,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脱贫户王孝艳说,“我能住上宽敞的新房,有份稳定的公益岗收入,靠的是李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

“春季防火一定要注意啊,千万不能起山火,大家辛苦了。”“家里还有没有需要村里出面帮忙的?”……石泉湖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洪浩自上任以来,每天都要去村里转一圈,特别是督促公益岗位的森林防护员做好900亩山林的防火工作。“石泉湖村170户432口人,每一户都走熟了,我能随时知道大家的需求,这是基本功。”他告诉记者,“不只是我,石泉湖村的改变离不开老村支书的带领,现在,省、市、县也都派驻了驻村工作队来帮助村子发展。”

别看石泉湖村红色基因深厚,是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村,可早在1940年时,村小地荒,贫穷落后,山岭薄地,水土保持差,下雨发山洪,天晴闹旱灾,部队入驻让用水更是成为难题。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义丰建强党组织建设,发展8名党员,带领全村28户123口人开荒六十多亩,封山造林二百多亩。他又从牛蹄窝存水得到启示,带领村民闸坝蓄水,1944年建成全省最早的水库,被称作“山东水库之母”。经过石泉湖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1953年后,石泉湖村新修两座水库,让本村80%的土地变成水浇田,还封山造林800多亩,栽种果树8000多棵。

如今,石泉湖村拥有900多亩山岭,500多亩耕地,石山披绿装,水库换新颜,一切变化离不开红色党旗高高飘扬在基层大地上。

图为莒南县城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一隅。 受访者供图

十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葛堂雷表示,街道积极贯彻“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新时期沂蒙精神,落实“兵团作战、抱团发展、连片振兴”的理念,建强“头雁”队伍,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不断推动班子结构持续优化,新一届当选的302名村干部中,党员占比达到78.48%,高中及以上学历234名,平均年龄45.23岁,村干部年龄、学历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严选拔干部是让队伍“硬”起来关键。非集中换届期间,街道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调整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青雁”人才、回乡创业人才、返乡大学生中选拔年富力强、文化水平较高的村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2023年街道已调整书记4名,补选党支部委员1名,其中35岁以下2名。同时注重后备力量培育,对50个自然村重新建立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台账,推进村级年轻干部“选拔、培育、帮带、使用、管理”全链条工作机制,街道后备干部357名,其中退役军人105名。

绿色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驱车赶往石泉湖村的路上,农业农村部挂职干部、石泉湖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丁浩轩向记者打趣道:“咱们再往前走走,就有一尊‘卧佛’,看看你能不能认出来?”话毕,记者就看到不远处山峰上仰卧着一尊天然卧佛,以天然山体为头、碧松为眉眼,身长3800米,四周群山环绕,秀水潺潺,祥云朵朵,霞光万道,宛如仙境。

山脚下就是“大地乡居·石泉”民宿,推开门口的木栅栏,如同进入了山野庄园,黑陶瓦片垒砌的院墙、平整的草地、随风摇曳的紫藤萝花、随意摆放的秋千、依次座落着6间民宿,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沿石板小路绕过水塘就能进入民宿餐厅,旅游旺季几乎是天天爆满。

据丁浩轩介绍,2016年村党支部办了虎山旅游合作社,围绕“美丽经济”开始做文章,拆除猪圈,修整土地,将闲置院落建成“大地乡居·石泉”特色民宿,利用红色文化圣地和天然卧佛景观两张名片增加卖点,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村民也因此得了实惠。

脱贫户徐麦玲说:“丈夫去世多年,我又没稳定收入,以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8年前村干部联系我说想租空置多年的老房子做民宿用,一亩地每年租金1500元,还安排我去做村保洁员赚点生活费,每月工资800元。”稳定的收入,让村里的脱贫群众吃了上顿不愁没下顿。目前全村共流转6处闲置农家院,带动脱贫群众人均增收1.5万元。

及时外出学习和不断升级改造成为石泉湖村民宿发展红火得一项重要因素。2016年石泉湖村决定发展民宿旅游时,从淄博市沂源县、浙江省千岛湖的民宿村考察,李洪浩回来后当即决定:“院子要保持农家味,但房间装潢、床垫、洗漱用品等要对标星级酒店,村民服务前要培训,提供好服务,才能留住客源。”

图为石泉湖村大地乡居民宿。 受访者供图

为了做大做强村里的旅游,今年初,村里引入浙江大学的专家为村里的文旅融合做进一步升级规划。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副院长王珂表示,莒南县红色资源、山水资源、田园资源丰富,要针对村庄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但未合理利用;村容村貌有基础,但特色不明显;村庄建设用地余量有限闲置,农房未充分利用三类问题,进一步激活村庄资源,继承好当地的乡村自然和人文底蕴,在此基础上挖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把乡村建设成为繁华闹市中悠然的栖息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发源地。

据悉,石泉湖村计划投入2177万元,除了整改民宿内部环境,应季种植波斯菊、金鸡菊、粉黛乱子草等植物,点植柿树、梨树、桂花树等乡土树种,增设休憩设施、粮仓等景观小品,铺设石磨小道,加固整修马棚、休憩座凳等公共设施,营造乡村趣味。此外,扩大了田园综合体面积,利用村庄东北方向的40亩土地建设“卧佛山前遇石泉”研学基地,打造四季瓜果精品采摘园,集采摘、住宿、游玩为一体,发展乡村休闲、民俗展览、田园养生等新业态,打造县城宜居宜业、休闲养生的后花园。

除了增设整改,石泉湖村还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茶树新品种“中茗7号”,鼓励村民参与种植,增设就业岗位带动增收。大地乡居民宿的后院,就是占地35亩的茶园。一群村民正在地里给新栽种的“中茗7号”茶树浇水。“这两天热了就得多浇水。三天一浇,希望能保证90%以上的成活率。”脱贫户李莲美也在这里打工挣钱,希望能多赚点贴补家用,她对这些茶树很上心。“等这一片茶园长起来后,会有更多人来采茶,到时候我们的日子就更好了。”她眼里满是向往。

据了解,石泉湖村去年全年实现15万元旅游收入,带动10名村民就业,人均纯收入1.3万元。

银色锔钉:非遗文化丰富振兴内涵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焗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即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起来的技术。市级焗瓷传承人谷海龙的工作室就藏在这依山傍水的石泉湖村。推门而入,环翠掩映,碧鸟啼鸣,石桌古朴,花鸟人犬皆在方寸小院,自成一方天地。

叮叮当当——

工作室内传来一阵清脆的敲击声,谷海龙正在修补一个裂开的公道杯,他小心翼翼地用钻子打磨着杯壁,把切割好的银色金属对准孔位,开始钉钉。

“打孔时,一般需要打到瓷器壁三分之二的位置,太浅钉子没有拉力,太深容易打透,所以要小心翼翼,一走神就有可能打穿。”他对徒弟说道:“‘焗瓷’这门手艺活,始于兴趣,贵在坚守。焗瓷的步骤分为对缝、定点、打孔、锔钉,这四步看似简单,但要让修补好的瓷器滴水不漏、正常使用,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极其用心、耐心,而且好的焗瓷人都是靠长年累月积累的手感,才能让破碎的瓷片恢复‘生机’。”

“谷海龙是我们这有名的焗瓷好手,他可是我为了村子发展专门邀请过来的‘大神’。”李洪浩告诉记者。原来在2017年时谷海龙想找个清净地做工作室,恰逢村里发展文旅项目,李洪浩想着,酒香不怕巷子深,能把一位有着高超技术的非遗焗瓷人引进村里,自然也能引来慕名前来的人。

图为顾海龙给茶海打孔。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雷昱 摄

果然,残缺破损的陶瓷、紫砂、玉器等老物件经过谷海龙的修补,通过锔钉、锡镶等方式都能被巧妙地修复还原。口口相传,找谷海龙修补的人从本县到了外省,来石泉湖村游玩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修补是按钉收费,有时比物件本身还贵,但弥缝补缺的焗瓷技艺修补的是一种情感,特别是对文物修补方面来说也有重要意义。”谷海龙说,“对我来说,租了村里的闲置房,每年付3000元就能得一方净土;对村里而言,很多文玩爱好者大老远来找我修补,顺便在这里休闲娱乐。也有很多人想长住于此学习手艺,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锔艺、迷上锔艺,让这门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好好传承下去。”

徒弟李锡东是莒南本地人,原先在县火车站工作,后来跟着谷海龙学习焗瓷手艺,他说:“平时一个钉50元-70元不等,还要根据修复难度和时长算钱,我跟着师傅时间久了,自己也能做些简单活,赚得比以前多了。”

李洪浩表示,村里希望能以焗瓷带动本村百姓致富,发展休闲产业让更多游人走进石泉湖,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锔钉瓷器带来的残缺美感与故事感,以非遗文化赋能石泉湖村乡村振兴新的内涵和意义。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雷昱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