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第六师中线的一个中型农牧团场。近年来,共青团农场农业生态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动力十足。
生态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春耕春播时节,共青团农场棉花的绿色防控工作已同步启动。4月22日早上10时,共青团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文江和同事们准备了工具,在农场北园区1—4条田中进行了一次扫网操作。100个来回后,扫到橡皮虫和草蛉各两头,另有蜘蛛一头。据此初步分析,和去年相比,越冬代棉铃虫的大规模出现,会比去年同期稍晚,大约出现在5月10日至5月15日。到5月5日,当地还会组织一次扫网。对越冬代棉铃虫的爆发有了预判后,农发中心就可以组织植保员和职工,更加精准地部署今年的作物防虫害工作。
有着30多年棉花种植经验的职工袁家强今年种了150亩棉花。每年,他家的棉花地里,每隔100米都会安装一台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白天储存能量,夜间发出蓝光,能够有效杀灭趋蓝光的棉铃虫等害虫。
棉铃虫是棉花地里很常见的害虫之一,35天就能够完成一个繁殖周期,棉花的花蕾、花朵、棉桃和嫩叶都会成为它们的食物,对棉花生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为了更有效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长,在共青团农场农发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职工们的棉花地里还会安装棉铃虫诱捕器。“诱捕器上有罩子,下有孔洞,孔洞中安装的诱芯会散发气味,吸引雄性蛾子飞进去,进入孔洞后就无法逃脱。”袁家强说道。
棉铃虫成虫昼伏夜出,觅食与求偶均在夜间进行。针对其习性,职工们还在农田中使用了杨枝把,利用其所分泌的草酸吸引棉铃虫。夜幕降临后,将杨枝把置于田中诱捕。次日凌晨,再去收取这些“诱虫神器”。最多的时候,一捆杨枝把就能轻松捕获十几只棉铃虫。
在农业的绿色防控工作中,共青团农场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优势,积极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原则,广泛应用太阳能杀虫灯、害虫诱捕器等绿色防控手段,为农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过去,共青团农场亩均化肥使用量在120公斤左右,到去年时,已减少到了80公斤。为了持续优化土壤环境,近年来,职工们开始在农田里施用微生物菌剂,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种群繁衍和土壤生态平衡。此外,职工们还积极实施秸秆还田,将农田中的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丰富土壤养分。
记者看到,在共青团农场北区1-6条田中,精量播种机正在播种。那块800亩的农田,在防风林的保护下,已经由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几十年来,共青团农场职工坚持每年植树造林,脆弱的生态已经有了根本好转,春季没有了掀起地膜的狂风,灾害天气明显减少。
2023年,共青团农场新造林701亩,共植树2.8万余株,并投入140万元完成一般性退化林修复1052.91亩。此外,农场还种植了180亩香妃海棠和120亩新梅,防风固沙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
4月22日,共青团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文江在温室大棚内查看黄板上的粘虫情况。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摄
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过去用无人机给棉花打药时,需要多名地勤人员配合,而且机器时常出现摔碰事故。现如今,共青团农场的农田已用上了具备自动巡航功能的无人机。新款无人机在定点后能精准均匀地喷洒农药于棉株之上,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当加载的农药用完时,无人机还能自动对位置进行标记,待补充后,又准确无误地返回至标记位置继续完成打药作业。
共青团农场的棉花已经实现了机械式“一穴一粒”的精量播种。每一穴都精准投放一粒种子,避免了传统机械播种方式中种子浪费和密度不均的问题。这不仅节约了种子成本与间苗的人工成本,还使得农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过去的采棉机只能打出散花,后期还需要人工装车,而现在,共青团农场采用的新式的采棉机会将棉花直接打包。
“原来的采棉机一亩地至少会浪费30-50公斤的棉花,而且棉花里还会混杂有土和棉花杆子。”袁家强说道,“改进后的采棉机,采净率在95%以上,而且很少卷入杂质。”
为了减轻土壤污染,职工们还利用残膜回收机,将农田中的残留薄膜进行高效回收,从而确保了土壤的质量。目前,共青团农场推广应用加厚膜面积8.53万亩,残膜回收率达到96.8%以上。
在棉花种植的各个环节中,共青团农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非常完备。职工地里有活儿了,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马上叫来农机手迅速干完。
6连职工沈寿泉经营着五家渠市共青团农场七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马力拖拉机、中马力拖拉机、精量播种机和残膜回收机等机械一应俱全。去年一年,营收达到100万元。
合作社提供的犁地、平地、耙地服务均按照85元/亩的标准收费,播种则定价为28元/亩。另外,合作社还能提供中耕、打药等全方位的农田管理服务。“只要农民有需要,我们就随叫随到,不误农时。”沈寿泉说道。
沈寿泉介绍,合作社购买的大马力拖拉机等农机总共花费220万元,其中,政府补贴了20多万元。2023年,共青团农场共补贴各类农业机械115户,240台(架/套),发放购置补贴金额462.822万元,报废补贴6户共6台(架/套),发放补贴4万元,完成率达到100%。在政策性补贴等措施的激励下,共青团农场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养殖业迈向现代化
在抓好棉花和粮食作物种植的同时,共青团农场还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促使农场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逐渐从传统的家庭式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推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进程。
在位于共青团农场的新疆西部准噶尔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牛棚内,地面干干净净,只见牛群悠然自得,轻探脖颈,咀嚼着饲草。与此同时,自动刮粪系统正一遍遍地清扫着牛棚内的粪便,让圈舍保持清洁。
企业2012年投产,目前牛存栏量1500头,其中奶牛有730头,年产奶量达到7000吨。除了自动刮粪系统,公司还在牛棚内建设了干湿分离房,6小时就可以处理完一天的粪便。处理粪便的水用于灌溉,粪便残渣也在晾晒后进行二次发酵,用来给牛铺垫卧床。
公司安装有80个转盘式挤奶器,早中晚各挤一次奶。挤奶器可以同时对多头奶牛进行挤奶,大幅提高了挤奶效率。
在新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内,工人们娴熟地将饲料洒向水面,只见河鲈、加州鲈鱼以及高体雅罗纷纷跃出水面,竞相争抢着饲料。2023年,该公司河鲈销售80余吨,每公斤的销售价格可达到45元。
公司采用了室内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尾水用于灌溉122座蔬菜大棚和15亩认领小菜园,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节水率高达90%以上。
在五家渠凤祥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区,小鸡正在啄食着饲料。合作社拥有50亩养殖区,年出栏量达60万羽。2023年,合作社通过订单模式将60万只肉鸡销售给了新疆泰昆集团。一年中,合作社收入达到130多万元。
在养殖区内,合作社安装了先进的自动控温控湿系统。系统能够智能监测并自动调节养殖区的温度和湿度,为肉鸡打造一个稳定且适宜的生长环境,保障了肉鸡的品质。“养殖过程中形成的粪便运往有机肥生产企业,经过专业处理,将其转化为富含养分的有机肥。”五家渠凤祥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晓苍说道,这些有机肥会被应用于本地甜瓜、西瓜、葡萄等作物的种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今后,共青团农场将依托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共建县的建设,做精做细棉花、畜牧和水产业,坚持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安全健康发展,提高农机化装备质量和水平,不断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马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