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榜样 详情

王传成的“木雕传承”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吕兵兵
  • 2024-05-06 16:28:57

一方桌案,上百把各式各样的道具,可雕山河锦绣、可雕历史人文、可雕人生百态……这是山东省省级非遗阳谷木雕传承人王传成坚守了70年的岁月。

斑白的头发,微红的脸膛,不再矫健的步伐,不复挺拔的脊背,都不能阻碍他谈起“手艺”时的意气风发:“从学习到构思、从制图到雕刻,再到后期的打磨修正,一件好的作品,没有几十年的沉淀,没有几个月的钻研,是出不来的。因此,只有发自肺腑地热爱,只有初心不改地坚守,才能干好这件事儿。”

在他急切、自信而又谦和的叙述中,老一辈匠人独特气质扑面而来,木雕家族的兴衰、个人命运的跌宕、对待事业的执着等等,像一幅隽永的画卷,缓缓展开。

家学渊源 初心不改

二百多年前,王家十五世王粹含“精书画善雕刻,才华横溢”,娶衍圣公府孔昭辉长女为妻,光耀门庭;十八世王建寅入国子监太学生,五品员外郎,精书画,善篆刻,才华横溢、博古通今;二十一世王忠玲,也就是王传成的父亲,少年精木艺,抗日战争时期雕刻过抗日宣传版画,20世纪50年代雕刻过合作化题材的宣传版画……

祖上荣光,家学渊源,成为王传成学习木雕的动力,也是督促他初心不改的压力。20世纪60年代初,刚满十岁的他开始是跟随父亲学习,雕刻毛主席像、鲁迅像、样板戏剧照等,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雕刻家具花版,九十年代创建了木雕文化家具研究所,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传承人。

“这是老版,这是抹子,这是鬃刷,这是墨斗……”遇到投缘的客人,王传成总爱打开橱门,把祖辈传下来的一些木刻木雕工具展示一番。如果他有兴致,还会拿出一块刻有鲁迅头像和毛泽东手书的木雕作品给人看,落款是几行宋体小字:“毛主席录鲁迅诗,王传成执刀,一九六六年六月。”结构大气,手法成熟,这是他十二岁时的作品。

如今,他的儿子王志达,秉承“据德、游艺、弘文”的家训,也接过了父亲的衣钵。不仅是王传成众多徒弟中的一个,还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木雕制作与设计专业毕业后,又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深造,后创办了状元红文化家具有限公司,融传统技艺于木制家具,大受市场欢迎。

匠心独运 守正创新

“艺术是文化的结晶,传统的阳谷木雕是由文化派生出来的,没有文化就设计不出好的图案。雕刻人要研究被雕刻的对象,对其时代特征、历史背景,精神内涵都要准确把握。”这是王传成对木雕技艺如何守正创新的理解。

做好匠人,首重匠心。阳谷木雕讲究精细,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从设计、选料、开料、木工加工,到雕花、组装、打磨和上蜡,一样都不能少。对此,王传成直言:“工具是雕刻艺人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侣,工具齐备,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炼洒脱,清晰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读书破万卷,“下刀”才有神。在王传成的书房里,从《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历代文武状元》等历史类书籍,到《中国古版画》《中国木雕工艺》《工艺美术史》《世界雕塑大全》等专业类书籍,再到《中华经典古文传世读本》《历代名家咏聊诗选》以及各种经典连环画等杂书,都是他生活中的挚爱,“时翻阅读,灵感自来”。

《匡世孔子》《亚圣孟子》《兵圣孙子》《九凤图》等一面面高大的雕刻屏风流彩溢,《千秋阳谷》《东昌英贤》《多山多水多圣人》《齐鲁圣迹图》等一方方精致的木板刻画人活景动,《一百零八将》等一幅幅壁画英雄惟妙惟肖……凭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王传成在工艺品、家具、木版画三个领域,创作出一批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品,相关作品已斩获四十多项大奖,不仅在业界闻名,还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走出国门,到十多个国家展示展览。

授徒传业 造福一方

传统技艺,重在传承。王传成现在最大的担忧,就是传统的手工木雕雕刻技艺受到机械化雕刻的冲击,面临生存空间狭窄的困境,也让他对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担忧越来越深:“一个木雕工至少要三四年才能出师,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坐得住这个板凳。”

​王传成以身作则,不仅教好了自己的儿子,还尽可能地带出更多的徒弟。对于前来求艺的学徒,不仅不收学费,还给他们发放生活津贴:“只要他们热爱这门手艺,我就用心教,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王传成带出的30多名徒弟都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有的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创办木制家具厂,用“定制化木雕”打造文化家具,还带动当地上百人的就业;有的则坚守在雕刻一线,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每天都能挣到四五百元的“手艺钱”。其中,石大昌、杜保兴在2017年全国红木雕刻大赛上获“工匠之星”称号,李鹏亮获“河南省职业技术能手”称号,儿子王志达也在2022年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3年在全国家具雕刻大赛中获“工匠之星”称号。

同时,王传成热心公益事业。在阳谷县政府“批地20亩,用于传统技艺向文化产业转化”的支持下,他创办“阳谷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激发年轻人对制作民间工艺的兴趣,把1400多平米的展厅和1100多平米的院落,无偿提供作为美术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他成立“王传成五老工作室”,以“工作室”为阵地,每周到全县7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