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陈银银
在北京市顺义区,有这样一位“痴迷”乡村建设的76岁老人,退休后他自费在182天内走完了中国147个村庄,写出了147期简报,编撰了多本与乡村发展相关的书籍,他的名字叫张林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张林成的乡村建设之路,始终没有离开调查、实践。2007年,张林成退休后就创办了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农村发展支招,推动乡村振兴。
“想发展没思路、想治理没有办法、想打造品牌没特色”张林成在顺义区调研过20多个村庄之后发现一些村庄发展遇到了瓶颈。深思熟虑之后,张林成认为村庄要发展起来,村民才是主力军,他决定从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入手。2015年,他向顺义区社工委申报了“村民自治建规约”项目,并以高丽营一村为示范点,修撰出五条简明扼要的村规民约,并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并同步开展了“五个十佳”评选活动,有效调动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使高丽营一村成为当年顺义区村务治理的一面旗帜,并在前不久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村子有了村规民约,但大家对其的认知不足怎么办?2020年,张林成在顺义区以镇为单位进行巡回培训。他预先编写了《村规民约知识问答》和《村规民约示范文本》发放到各个村镇,并深入19个村进行一对一的调研指导,做到了在村规民约上,村民读得懂,村干部用得好。
张林成对乡村建设到底有多“痴迷”?2017年4月,中国农村杂志社在京举办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揭牌仪式,张林成受邀参加,并被杂志社聘为中国美丽乡村联谊会评论员。这一百多个示范村到底有多美?有什么经验可以给其他村学习的?张林成萌生了“走百村、写百篇、讲百课”的梦想。
在走访前,他为自己制定了“差旅费自理、培训指导不收费、不给基层添负担”三条自律守则,并于2017年7月初启动赴全国调研工程。直到2018年5月,已把全国当选的102个百佳范例村走完。2018年6月,他开始谋划赴西藏调研的收官工作。老伴得知后说:“你上次到西藏已经不适应,前几年又得过脑血栓,再去不是玩命吗?”他委婉地解释道:“那次去是旅游,这次去是圆梦,如果把西藏两个村落下,将成我终生的遗憾。”
在女婿的陪同下,张林成去往拉萨继续完成他的乡村调研梦想。当入住宾馆后,尽管全屋实施弥散式供氧,他依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流鼻血等症状。为了总结藏区经验,他租辆商务车和氧气瓶,坚持吸着氧气去走访。在去往昌都市加日扎村和昌南市克松居委会时,途中要翻越海拔5000米左右的4座山口,历经以险而著称的“72拐”,每天乘车11个小时,4天往返行程2800多公里。最终,他以顽强意志,把位于西藏高原的两个村走完。在走访调查过程中,他还向湖南开慧村等11个村级党组织捐赠党员标志服、帽549套,协助吉林省老边村等18个村办理党员标志服帽676套,出版印刷了《走遍中国:唱响美丽乡村主旋律》《乡村振兴新路径》《基层党建新招数》等5本实用读物,并兴建了乡村振兴展馆,把各地美丽乡村的有效做法制作成500多块展板予以展示,接待团体参观80余次,作分享报告60余场。
当被问起热衷农村调研有何感悟时,张林成坦诚地说:“常下农村接地气,开阔思路长灵气,改革创新扬正气,助推发展有底气!”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